美文网首页体悟岁月岁月金典国学浅析系列之《孟子》
「浅析系列」《孟子》(尽心上)⑤

「浅析系列」《孟子》(尽心上)⑤

作者: 霜月洞天 | 来源:发表于2020-12-08 10:53 被阅读0次

    十九、

    原文:略。

    译文:

    侍奉君主的人,侍奉哪一位君主,就以侍奉他为乐;有能够安定社稷的臣子,以能使社稷安定为乐;有明于天道的人,只要他的道能够施行于天下,他就会竭力施行;有盛德的人,通过端正己身而使天下万物端正。

    提:

    对于有能力侍奉君主,安邦定国的人而言(外在良能)尽心竭力帮助君主合理、妥善的治理国家是他们所负担起的责任,以此使得国无外患;对于明天道的人与拥有盛德(内在良知)的人来说,则是通过推己及人的方式把自己的理与德传授给他人,以此让更多明天理,拥盛德的人出现,使得国风清明。

    点:

    每一个人所拥有的能力属性不同(外在良能与内在良知),但这些能力的方向与目标都要以人际、社会、国家乃至全世界的和谐共存为宗旨才能够以……为乐,并尽心竭力地在天地间实现自己的价值。

    二十、

    原文:略。

    译文:

    君子有三种乐事,但是称王于天下并不在其中。父母健在,兄弟无灾无祸,这是第一件乐事;对上无愧于天,对下无愧于人,这是第二件乐事;得到天下的英才而教育他们,这是第三件乐事。君子有这三件乐事,但是称王于天下并不在其中。

    提:

    君子三大乐事:

    ①、父母健在,兄弟无灾无祸。

    ②、无愧于天地、无愧于人类。

    ③、得到天下的英才而教育他们。

    但是称王于天下并不在这三乐当中。

    点1:

    ①+②、父母对于君子而言,犹若天地般存在,无愧于天地其实就是无愧于父母(孝(仁));志同道合的人对于君子而言,犹若同为真正的人类的存在,无愧于人,也其实就是无愧于志同道合(义(忠))之人,而并非其他陌路之人。

    ②+③:无愧于父母与志同道合(代表圣贤妥当的处理着与父母和志同道合之人的关系:反哺于父母;相长于朋友)之人后,比于圣贤自身稍弱一层的是为英才(有良能、有良知,但仅仅于某一方面见长,且其所专长的并非与“人”息息相关),此时圣贤有足够的精力与功夫,教授给英才以为人的真谛,使得英才在学习过程中也能慢慢地向圣贤靠拢,让更多的人无忧无虑地生活在天地之中。

    点2:

    “圣贤”二字是儒家特用词语,好比佛家的“佛门弟子”那样:后者追求“空”道,使得自身无欲无求,皈依佛门,且有幸去往西方极乐,跳出三界六道,以期自身的存在方式存于天地之间,并以自己特有的能力度化众生(空);前者追求“人(仁)”道,使得自身向往并相靠于圣贤之理与圣贤之德,以完善的人格、健全的心志作为自己奋发图强的不二目标,让自己真正地立足于人类社会之中,以人类的身份存活下去,并在日常生活中,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圣德,贤能)引领众人(仁)走上遵循天地真理(人伦常理)的好道。

    换言之,此两者对于人类而言都是较为开放且良好的选择,谁都有如此的选择权利,只要他们能够恪守其中的规章制度即可。

    二十一、

    原文:略。

    译文:

    广阔的土地,众多的百姓,君子是想得到的,但他的快乐不在这方面;站立在天下的中央,安定天下的百姓,君子对此感到快乐,但他的本性不在这方面。君子的本性,即使他的政令大行于天下了,也不会因此而有所增加;即使困顿隐退,也不会因此而有所减损,这是由于职分已经确定的缘故。君子的本性,仁义礼智植根于心中,他的脸色是清和润泽的,显现在脸上,充盈于腹背,延伸到手足四肢。这是不需要过多的言语就可以明白的。

    提:

    ①、君子之乐不在于外物得失与多少。

    ②、君子之性不在于人间成败或是非。

    ③、君子之性不因成败、是非而增减,以本为乐,以仁为安是君子所持有的心性。

    点:

    若想秉持与君子相同的心性,效仿君子之理或君子之德,即:首先,需要做到对外物的变化的泰然自若以及对凡人琐碎日常的规避(此间日常指代不符合仁、义、礼、智、信的日常,也即违背人伦常理、人之常情的日常生活实质);其次,保有对仁性最正确的认知、判断与选择;最后,用自身所拥有的良能与其相互结合,从而创生出属于自己的完整心性(共性+个性)。

    二十二、

    原文:略。

    译文:

    (较长,略。)

    提:

    古时奉养老人的标准之一在于五十岁的人能够穿得上丝帛,七十岁的人能够吃得上肉。

    点:

    今时奉养老人因经济(生活)水平的提升,其标准理应不单单只是物质上的奉养了,而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奉养:让五十岁的人都能够懂得做人的道理;让七十岁的人都能拥有做人的操守,这才是一个社会、国家、世界真正的进步。

    二十三、

    原文:略。

    译文:

    (时代性较强,略。)

    提(点):

    要使得百姓拥有社会道德观念,还得使百姓拥有富足的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只有当人类最基本的生命权得以保障(不过,如今的生命权,不仅仅由单一的需求所构成),国内才能安居乐业,而不会祸起萧墙。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浅析系列」《孟子》(尽心上)⑤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vsfg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