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里是小播读书,今天我们继续分享克劳塞维茨的经典著作,历史上排名第二的兵书:《战争论》。之前我们分别介绍了这本书的前三部分内容:战争的性质、战争的理论、战略的理论。接下来,我们开始介绍最后一部分的内容:战术理论。
01
作者说,虽然每次战争的目的各不相同,但是大部分战斗是非常相似的。只有战斗才是真正的军事活动,其余的所有活动都是为战争服务的。战斗即斗争,目的是通过斗争来消灭或者制服敌人,而敌人是指具体的战斗中与我们敌对的敌人。
前面我们讲到,所有的战略行动都可以归结到战斗这一概念上,因为所谓的战略行动就是运用军队,而运用军队必须以战斗这一概念为基础。所以,在战略所涉及的范围内,一切军事活动都可以归结到战斗上,而且只研究战斗的一般目的即可。当然关于战斗的特殊目的,只要我们一谈到与它们相关的一些问题时,就会详细地加以阐述。要知道,无论是大的还是小的战斗,都有它的特殊目的,而且是从属于整体的。由此可见,消灭敌人和制服敌人只不过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
应该怎样理解消灭敌方军队这句话呢?
答案应该是,使敌方军队的损失远远超过我方。这种损失不仅仅包括物质和兵力方面,也包括精神士气方面。在作战过程中,胜者与败者在物质损失方面几乎没有差别,有时候胜利者的损失甚至还会大于失败者。失败者最惨重的损失是在开始撤退以后才出现的,而胜利者就不可能有这种损失。其实,在双方战斗过程中除了有物质方面的损失,还包括精神方面的损失,如精神受到刺激、挫伤,甚至全线崩溃。所以战斗是否能够继续下去,要考虑的不仅有兵力、马匹和火炮的损坏情况,更重要的是要考虑秩序、勇气、信心,以及内部联系和部署等方面的受损情况。在这种情况下,精神力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尤其是在双方物质损失基本相等的情况下,就更是这些精神力量在起决定性作用。
想要在战斗过程中对比双方物质力量的受损情况是非常困难的,但是要对比精神力量的受损情况就容易多了。以下两点能够阐明这种对比:首先,作战地区是否丧失;其次,敌人的预备队是否具有优势。因为往往决定撤退的两个主要原因就是地区的丧失以及预备队的缺乏。所以,任何战斗都是一种较量,它们是以双方的物质与精神力量通过流血的方式和破坏的方式在进行。哪一方剩下的力量最多,他就是胜利者。
02
前面讲到,战斗的目标就是消灭敌人,但战斗的意义往往不只是消灭敌人。两种情况我们必须区分清楚:一种是把消灭敌方军队作为主要目的;另一种是把消灭敌方军队当作一种主要的手段。作为一次战斗的总的任务,除了消灭敌方军队以外,也有可能是占领一个地方或者取得一个目标。
最后,让我们聊聊战斗最经典的形式“主力会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关键战役,比如解放战争的三次关键战役就是经典的主力会战。
什么叫主力会战?它是指双方主力之间的斗争。显然,它不是那种为了一个次要目的而进行的次要的斗争,而是为了获得一次真正的胜利而进行的倾注全力的斗争。主力会战必须永远被看作是战争的真正重心。总而言之,主力会战最明显的特点在于,相对其他战斗而言,它的独立性最大。
那么,一般是如何进行一次大的会战的呢?首先是把大批军队前后左右从容地配置妥当,然后按照相关比例将其中的一小部分兵力投入到火力战中,让它进行几小时的搏斗,另外还要经常穿插着进行小规模的冲锋、格斗或者骑兵攻击,并且形成拉锯状态。等到这一小部分兵力在这一阶段中逐渐消耗完战斗力时,就将它撤回,以另一部分兵力取而代之。打个比方,会战就像受潮的火药一样慢慢燃烧,有序地进行着。等到夜幕降临,天空漆黑一片的时候,谁都不会在这个时候盲目出击,于是就会中止会战。这个时候,就得估计一下,敌我双方还剩下多少兵力可以使用,即还剩下多少充满生气和活动的兵力;此外还要估算阵地的得失情况,以及背后的安全情况;最后,将这些估算结果,与敌我双方在勇敢和软弱、机智和愚蠢等方面的表现概括起来形成一个总体印象,根据这些就可以判断出是立刻撤出战场有利,还是明天早晨重新开始战斗有利。这就是一次主力会战的大致过程。
03
作者最后说,不论在具体情况下的战争是多么复杂,我们都必须承认许多情况都是必然存在的,只要我们从战争这一概念出发,就可以肯定以下五点:
1、战争的主要原则是消灭敌方军队,对进攻的一方而言,要达到目标必须通过这一途径;
2、必须通过战斗才能消灭敌人的军队;
3、具有一般目的,而没有更多特殊目的的大的战斗才会产生大的结果;
4、如果一次大会战是由若干战斗组成的,肯定会产生最大的结果;
5、统帅只有在主力会战中才亲自指挥,在这种情况下他绝不会掉以轻心,肯定会全力以赴,这也是取决于事物的性质。
由上述五点我们不难得出一个双重法则,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消灭敌方军队必须通过大会战及其结果来实现,而大会战又必须把消灭敌方军队作为主要目的。而且要消灭敌方军队也只有通过主力会战才完成,这是谁也无法改变的真理。主力会战应该被看作是战争的集中表现,是整个战争或战局的重心所在,就像太阳光在凹镜的焦点上汇聚成太阳的完整的像迸发出高温一样,在主力会战中战争的各种力量和条件才能够得到集中,并产生巨大的效果。
几乎在所有战争中,都要把军队在一定程度上集中成一个大的整体。这就说明,无论是对进攻者还是对防御者来说,都有利用这个整体进行一次大规模战斗的想法。如果没有发生这样的大战斗,那就表明虽然有敌对情结,即这个战争的最初动机在起作用,但同时还有其他缓和因素在削弱或完全阻碍这种作用。然而,即使双方都按兵不动(这是过去许多战争的特点),他们仍然把主力会战作为未来的目标,把它作为构成他们的计划的长远目标。战争越是名副其实,越是被当作一种发泄敌对情绪和仇恨感,以及制服对方的手段,因而所有活动就越是集中表现在流血的战斗中,这就更加显示了主力会战的重要性。
凡是志向远大的人,也就是把挫败对方作为目的的人,肯定会选择主力会战这一最恰当的手段。而这种手段,恰恰又是最好的手段。那些害怕大的决战从而逃避主力会战的人,必将自食苦果。
04
好了,这本书的内容我们就分享到这来,我们通过战争的性质、战争理论、战略理论以及战术理论四个部分来解读了这本书。在《战争论》中,作者克劳塞维茨揭示了:
1、战争从属于政治的根本性质,认为战争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战争的最终目的是政治;
2、战争的特性包括,它充满危险、充满劳累、充满不确实、充满偶然性;
3、影响战争的因素中,人的因素尤其是精神力量对于战争胜负的作用,认为统帅的才能、军队的武德等是作战的关键,作者也尤其看重军事天才在战争中的作用,而且作者也很崇拜拿破仑和腓特烈大帝,认为他们才是真正的军事天才;
4、要赢得战争,就必须彻底打垮敌人,使敌人无力抵抗是战争行为真正的目标。在他看来,打垮敌人这个抽象的战争目的,包括三个要素:一是消灭敌人的军队;二是占领敌人的国土;三是征服敌人的意志。
5、作者也探讨了战略和战术、进攻和防御、战争的目的和手段之间的辩证关系,提出了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以多胜少才是正确的战略原则等理论。
《战争论》被誉为西方近代军事理论的经典之作,作者克劳塞维茨在书中通过大量生动真实的案例给我们展示了战争残酷和无情,也通过很多具体的战略战术分析给我们阐述了他的战争理论。这本书是军事思想史上自觉运用辩证法总结战争经验的战争理论经典,为近代西方军事思想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被誉为“战略学的《圣经》”。克劳塞维茨因此被视为西方近代军事理论的鼻祖。
05
最后,我们通过一首毛主席的著名诗词《七律·长征》,来感受一下我们这位真正,伟大的军事家、战略家的磅礴气势: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是这些,如果喜欢我的文章,请关注“小播读书”或分享给您的朋友,谢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