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时代,我们开始睁大眼睛看世界,品尝生活的甘美,也经历成长的苦涩和无奈。统编教材九年上册第四单元的小说,或涉及少年成长这一话题,或从少年视觉观察世间百态。阅读这些作品,可以加深学生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确立自我意识,促进自己更好的成长。本单元的学习目标,要学会梳理小说的情节,试着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形象,并结合生活体验,理解小说的主题。
通过本单元小说的学习,学生对学习小说大都有较浓厚的兴趣,他们很关注小说情节的发展,赏析人物的描写,探究环境描写的作用,并掌握了一些关于小说的系统性知识。但对于小说主人公的把握上缺乏清晰的路径、有效的方法。
今天,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抛出一个主问题,“小说的主人公是谁?”尝试引导学生从多种途径探究小说的主人公,最终理解小说的主人公与主题之间的关系:主人公是作者在文学作品中为表达主题而着重塑造的人物形象。
所以菲利普夫妇是主人公,于勒是串连情节的线索人物,而“我”则是情节的见证人。
本节课我首先让学生了解什么是主人公,重温之前学过的小说,说说作品的主人公。接着根据学生的学习经验和知识积累,讨论判定小说的主人公的方法,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归纳:
1.小说情节、结构围绕该人物展开。
2.是矛盾冲突的主体。
3.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中心人物。
在学生掌握了一些探究主人公的基本方法之后重点展开讨论,探究小说《我的叔叔于勒》的主人公。
归纳:小说主人公的判定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人称人物不一定是主人公;
着墨多的未必是主人公;
文中的“我”也未必是主人公,可褒可贬;
反面人物也可以是主人公。
形成结论,小说中主人公判定的主要依据 :作者在小说表达主题需要着力塑造的人物形象。最后是通过课堂演练环节,巩固、检验学习成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