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曲
作者:唐.张仲素 译析:石宏博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译:
计时用的漏壶滴水,丁丁作响,秋夜呵,你为何如此漫长?在无边无际的轻云之间,偶尔露出月亮,洒下月光。
好像是被秋天逼迫着似的,暗处的秋虫一整夜都在鸣叫着,而我给出征在外的丈夫准备的御寒衣物还未寄出,这个时候,彼方千万不要下霜啊。
注:
丁丁:拟声词,形容漏水的声音。
何:何其,多么。
暗虫:暗处的秋虫。
通夕:整晚,通宵。
响:鸣叫。
寄:寄送,寄达。
莫飞霜:千万不要下霜。
张仲素:约769~819,唐代诗人,字绘之。符离(今安徽宿州)人,郡望河间鄚县(今河北任丘)。贞元十四年(798)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为武宁军从事,元和间,任司勋员外郎,又从礼部郎中充任翰林学士,迁中书舍人。张仲素擅长乐府诗,善写思妇心情。如"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春闺思》),"梦里分明见关塞,不知何路向金微"(《秋闺思》),刻画细腻,委婉动人。其他如《塞下曲》等,语言慷慨,意气昂扬,歌颂了边防将士的战斗精神。
析:
张仲素于公元798年(贞元十四年)中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为武宁军从事,在军中亲眼目睹边关战士征夫离人彼此之间思念离别的苦痛之情,心中感慨良多,遂作《秋夜曲》一诗。
最后一句呢喃响起,让人不禁为思妇这种朴素情感和深深忧虑而感到感同身受。
在中国的历史上,武装力量,既是圣贤们治理社会的前提、保障和底气。同时,处理不好的话,它本身又往往成为厄祸的根源。忠与信何其薄也!因为其不平等,其高危险性,其生活的辛苦程度,导致了它本身的忠和信是很薄弱的,所以忠和信这两个方面,要特别注意,应当加强。
这首诗,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边塞士兵生活的苦楚和悲怆,士兵固然是士兵,可是你也要知道,他们是父母的儿子,妻子的丈夫,孩子们的父亲。作者同情他们的不幸,所以有了这篇作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