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12岁的我们小学毕业,一群天真那烂漫的小姑娘考入了家乡小县城的第三类重点中学,那个学校在一个小镇上,名气远没有第一第二类重点中学响。但对于我们来说已经非常不错,因为我们大多都是从当地的乡村小学校考入,我们的父母都是大字不识几个的农民,在乡村小学,我们也是佼佼者。
三年中学我们也没有得以在那个重点中学的本部学习,而是被赶入一个叫东风的地方,在一个破旧的二层楼里,就两个班开始了中学生涯。说好一年以后就回本部,但不知为什么,就是把我们晾在东风这个弹丸之地。没有自来水,自己要用铅桶吊水。铅桶也是买不起的,用当时乡下办喜事清水荸荠的桶,和奶粉桶差不多大小,两边凿个洞眼,栓根绳就是一个吊桶了。
校园东面有一个封闭式不流通的池塘,据说以前是农民养鱼的,然后我们在这个池塘里用饭盒淘米,再加入井水放在笼屉里。一百多口人只有一口井,连井水也是宝贵的,一会儿就浑浊了。说来你们不相信,这个池塘既是我们淘米洗衣之地,更是看管宿舍阿姨倒马桶的地方,已经没有什么卫生概念。三年日日如此,我们都在因简就陋,懵懂步入青春无忧无虑的快乐中吃得白白胖胖,身体健康得很。
池塘东角落是一个破旧的茅厕,黑咕隆咚,坐落在男生宿舍前面,男生起夜是要上茅厕的。农村出生的孩子还习惯,可苦了县城来的孩子,某晚一个县城男孩在漆黑一片中掉入了茅坑,于是大家更盼望能在初二时进入本部,享受优越的住宿条件。
更为奇葩的是我们的女生宿舍是用废弃教室改良的,就在二楼教室的尽头,一下子排进满满的30多张上下铺,真可谓水泄不通。三个马桶就矗立在门边,不知当年睡在门边的小伙伴是怎么熬过的。不过淳朴的我们这群小姑娘没有一个心理疙瘩的,也没见谁哭哭啼啼要求换床位的。反而每晚打打闹闹嘻嘻哈哈,等宿管的阿姨打着电筒来教训了,就立马呼呼大睡。
今天想来这种有饭就吃,倒头就睡的幸福是何等的羡慕。人为什么要长大,长大后就会有心事重重,不再有纯阳的体质,中医认为纯阳体质百病不得入侵,小孩大抵都如此。对了,那个宿管阿姨也是某老师的农民老婆,顺便赚点家用。
奇怪的事情来了,那个一直出尔反尔把我们搁在东风这个破败之地,不让我们回本部分的胖胖的金校长,竟然在初二时任教我们思想政治课。有天大概是解手之后去池塘洗手,一骨碌滚进了水塘,幸亏被食堂的小钟师傅发现,一把抓了起来。
说了这么多,大家一定纳闷,你的那些姐妹呢?是呀,我们三十几个女同学每天睡在一起,自然是热闹非凡。不过因为都是乖孩子很自律,一到十点熄灯,我们就不再违规聊天了,第二天又是很忙绿紧张的学习,谁还会想着其他的鸡皮蒜事。
我们从不吵架,也从不议论纷纷,每天六点准时起床,去食堂拿昨晚淘好米蒸的饭,三年从没有吃过一顿粥。早饭就是一铝盒的米饭加家里自己腌制的萝卜干酱瓜之类的。反而吃得饱饱,精神抖擞也不见落瘦,个个结结实实的。就如儿歌里唱的“小猪吃的饱饱,闭着眼睛睡觉,大耳朵在扇扇,小尾巴在摇摇,咕噜噜噜噜,咕噜噜噜噜。”如果作为学生,学习还是比较拿手的话,那中学生活真的是无忧无虑的好时光!
学习是紧张又快乐的!以致于我们都忘了打扮自己,那时我们用冷水洗脸,也很少涂脂抹粉,但照样水灵灵的。
那时也不懂什么精神生活,每天中午边吃饭边听大喇叭里单田芳的评书《 隋唐演义》《岳飞传》已经是莫大的享受了。
有天班主任让我和同桌管理一个图书馆,其实根本就很少有人借,因为作业繁重,哪来那么多闲暇。所谓图书馆也不过是楼梯拐角的一处门洞,二三个平方。但每天中午我俩总装模作样在那儿一刻来钟等同学们来,过了时间点赶紧回教室去做作业。正是在那段见缝插针的时光里我阅读到了人生第一本小说杨沫的《青春之歌》,暗想:世界上还有这么澎湃激昂的故事,还有卢嘉川、林道静这么铁骨铮铮的革命理想者。
那时每周只休息一天,星期天来校时大家或多或少带些吃食。饼干蛋糕已属奢侈品。有阵子流行带“酱缸爬”,一种庄稼人自己做的点心,可以放上很长一段时间不坏掉。
所谓“酱缸爬”,就是用面粉和水加糖盐,擀成一方方手掌那么大,像烘烤大饼一样,贴在农家土灶上用小火烙得金黄香喷,出锅后蘸一点农家人自己做的甜面酱,可好吃了。现在想起都要唾沫水哒哒滴。
没带的女伴往往会问其他人赊几块,等下星期回家,奶奶或妈妈做了就会还给别人。这样赊来赊去的好处是能吃到不同风味,也暗暗比出谁家妈妈手巧。
不知何时校门口有个五六十岁的老太婆,挑着一个大竹篮,竹篮里放着大饼油条刺饭糕糖年糕,上面盖一块油渍渍的方巾,坐在校门口大声吆喝。引得我们那些经不起诱惑的同学把回家的车资都吃光了,只好靠两脚走回家,那可是几十里地呀!为了吃豁出去了。还有穷孩子拼起来买,比如一根油条当时是四分,每人两分,一分为二喳吧喳吧好吃得很。
东风这个穷乡僻壤就有一个樊桥小店,离我们不远,大家时常去买些日用品。小店矮矮的房子旧旧的店老板一个中年男人挺和善的。他店里最让人流连忘返的是奶油咸糖,小小方方用玻璃纸包着,一分一块。不过聪慧的我们早就用数学计算过,若是论斤买比论粒买要多一些。于是我们寝室里三十多人你五分我一毛凑起来买。多出来的呢可以分给没钱买的女伴,真是两全其美。
这个分部学校就我们两个重点班级,还有一个非重点的小镇当地人学生。我们的重点班级由于口碑极好,从初一开始不断有人通过各种关系转学过来,后来庞大成60多人,乌压压一片。教室里只留中间一条通道,坐里面的同学要出来,外面的全部要动起来。第一排快和讲台持平了。
没有什么科学的规律可循,我们的音乐课和美术课也很少上。三年只搞过一次联欢晚会。难得看一次电影还要跑几里地去那个镇政府礼堂。三年唯一的一次权当春游秋游是,三个男教师带着我们一百多人赤手空拳迈开双腿一路跑呀跑,跑到宝山吴淞口去看了一眼长江口,看到气势恢弘的宝钢,都让我们激动得跳起来。
但我们幸运地碰到了一批有爱心敬业的好老师。班主任王老师是最难忘的,整整三年他几乎抛家别子,每晚都睡在我们楼下女生小宿舍的隔壁守护着我们。
有一年暑假,王老师骑着他的老坦克自行车吱呀吱呀骑上二三个小时,来我家家访。那是个酷暑,他戴着草帽,更像个老农民,五十多岁年纪,显得很苍老。我妈赶紧烧了糖水让老师吃,他的自行车也掉链条了,我爸还给他修好。老师气喘吁吁讲了许多话,都是表扬与鼓励的。我淳朴的父母啧啧称赞好老师呀!王老师教我们练字,联系有文化的家长给我们做讲座《第三次浪潮》。现在想来王老师实行的就是后来很时髦的素质教育。
多年以后偶然看到王老师的儿媳妇已经担任一个乡村小学的书记,和她交谈好开心,仿佛就看见老师。王老师也影响了我热爱自己的讲台与班主任工作。王老师仙去时,同学们都去送别他,可惜那年正是我病体发作时,只能让同学捎去心意。
还有一个数学秦老师,上课铿锵有力,声音洪亮。就是好像家里经济条件很差,隆冬也是赤脚穿单鞋,备课本也是用纤维绳轧起来的,他是隔壁班的班主任。我们女生心细又心疼老师,悄悄地凑份子给秦老师买了两双厚袜子,还有一个备课活页本,当时最流行的,中间可以摁开的。第一节数学课,当秦老师收到礼物时满脸绯红,泪水也在打滚。
还有一个年轻的吴老师,高考落榜生,正在复读,因缺老师暂时担任我们的英语老师。吴老师高大英俊,白净秀气,斯斯文文的,像极了明星鹿晗。而且一开口就是磁性的发音,深受全体女生的欢迎。联欢会上吴老师唱《外婆的澎湖湾》,获得了热烈的掌声。现在看到班级里的孩子们围着来实习的新教师团团转,不禁想起往事。
还有上课认真刻板的物理老师。那个满肚子历史故事,如数家珍,瘦小的张老师,也影响了我喜爱历史,他还专门联系放映队,晚上放我们看电影《甲午风云》。还有教化学的殷老师,退休返聘教我们英语的陈老师。那些老师今天想来都更像庄稼人,而且都是男的,却那么耐心实属不易。唯一印象中的女老师是教生物的,她经常拿着草履虫的模型,教材可以倒背如流了。这些老师都激发了我对文科的兴趣。
毕业时家里经济条件好一点有相机的同学拿来给我们拍了一些合影,女生的,男生的,好友们的。现在每每翻阅,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更多的是怀念和幸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