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些天读到武老师公号里从非丛老师的文章,讲一个案例。
喜欢的朋友可以评论区留言找我要链接。
我有非常多的感慨。
丛老师说,陪伴分两种:
一种让人内心生出力量,学会独立。
一种让人内心越发依赖,无法离开。
很多人认为,我陪伴孩子了呀,我放下手机全身心陪伴孩子了,为什么没有得到书上描写的那种效果呢?是不是孩子和孩子不一样?
陪伴时间的长短,有没有玩手机,这些都是表面形式。
真正的关键,在于你有没有走心。你的感觉,情绪,有没有跟着孩子在走,有没有感同身受,有没有理解Ta。
举个我身边的例子吧。
朋友的孩子上学的早晨赖床,老人帮忙看孩子负责接送。
叫不起来就耽误早饭。老人着急。
开始吼,责骂。
孩子就害怕,越不爱起床。
这孩子,咋这么不懂事?不听话?老人心中无名火起,但是孩子就是不起床,拉也拉不起来,她也没办法。面对无法控制的场面和心中的怒火,老人只有使出杀手锏:你可气死我了!你不听我的话,你不要姥姥了!你不需要姥姥照顾你了!我走!你自己起来去上学!
边威胁边开门走人,故意把开门声音弄得很大。
孩子立马慌了,连滚带爬的哭着跑出来抱住姥姥不让走。
恐惧感抓住了孩子的心!
全世界只剩下恐惧!
姥姥胜利了。孩子配合了,听话了,边抽泣边恳求“姥姥你别走,姥姥你别走”。
姥姥抱着孩子也哭“姥姥都是为你好,姥姥是疼你爱你的,你得听姥姥的话,叫你起床就赶紧起床,不然上学就迟到了,赶不上早饭。”
孩子上学时候的赖床固然是一个不太好的问题,但是这种应对方式是控制型的。
我不是指责老人不会带孩子,只是借由这个事情来分析和学习如何跟孩子沟通。
这个案例中,姥姥没有感受到孩子被吼被骂之后的委屈和不服气,也没有感受到孩子不服气后就故意朝着姥姥强调的方向去做,用这种叛逆来表达对控制的抗拒。
姥姥也没有感受到她威胁孩子要走后孩子对被抛弃感的恐惧。
或许,应该把上学的自主权交给孩子。大人帮忙设置闹钟,到点提醒就可以了,自主权是孩子的。
(孩子实在不想起床,也要考虑是不是生病了,哪里不舒服,关心的问一问,而不是一直指责赖床。)
让他自主,并不是完全的放任自流。
而是让他学习自己承担责任,自己管理时间。
也就是说,在这件事中,姥姥在家带孩子,不需要赶时间上班,那么她可以尝试这种一劳永逸的方式。
到了起床时间,提醒他,宝贝,到点起床喽。
然后去做自己的事情,让他自己安排穿衣洗脸刷牙。
至于他要磨叽多久,随他。
如果快要迟到了,可以提醒,适当催促但是不要一直催,最好是不催。
如果真的迟到了,随他去。
相信我,一顿不吃饿不死。
迟到后的没面子,遇到喜欢的课程没赶上的遗憾,吃不上早饭饿肚子的难受,这些都是他迟到的后果。
让他适当的去感受一下后果,比一万句催促,发怒,威胁,有用得多。
因为,这是他的人生。
有的姥姥会反驳,那照你这样,天天迟到天天吃不上早饭孩子不给饿出毛病来?
如果你把人生的权力还给孩子,孩子就会自律起来,他不会让自己天天迟到的。
有一个重要前提是,你要从内心里相信孩子有自我成长的力量,有自我纠错的能力和动力,孩子天生的都是向好的。
如果你相信孩子照顾不好自己,如果你相信你放手不管(控制)的话孩子就会天天迟到,那么孩子会如你所愿。
家长越俎代庖替孩子包办一切,不仅限制了孩子自身能力的发展,孩子感到被束缚的难受,还会跟家长的距离越来越远。正所谓,最悲哀的亲子关系,相互依赖又相互嫌弃。
很多父母陪在孩子身边就是这样的状态,总是想控制孩子的一切,总是理所当然的觉得自己的感受就是孩子应该有的感受,自己觉得对的事情孩子就应该觉得对,照着做。
我陪着你玩,你就得听我的,按我的方式来。
你还小,你那个方式太低级了,我教你一种更好玩的。
你穿上袜子,地上凉,不穿就给你扔垃圾桶。
你看你,天天的玩完玩具也不知道收拾,我都给你倒进垃圾桶里扔楼下去!
你能不能安静会儿!
整天就知道看动画片,眼睛都看坏了!
吃饭看电视,你这个毛病得改一改。
你这样的坏脾气出门连个朋友都找不着!
一言不合就“爱之深,责之切”,威胁,控制,贬低,嘴巴怎么爽怎么来,完全不管孩子的感受。
这样的陪伴,毫无质量可言,孩子只会越来越叛逆,越来越不喜欢和父母交流。
也有的父母,为了弥补没时间陪孩子的内疚,就用买买买来陪伴孩子,各种礼物,兴趣班,学区房,贵族学校,能承受多贵就买多贵的。
虽然物质上很丰富,但是孩子的心是缺少点什么的。
有些父母总是在担心中,孩子外出担心受伤,孩子受点小伤就扩大化成不爱惜自己的身体,担心长大了不知自爱。孩子上学,担心被欺负,孩子打游戏,担心变网瘾少年,当孩子偷偷表达对班上某个异性的好感时,就担心早恋。
这样的陪伴,父母疲惫,孩子厌烦。
高质量的陪伴,每天一小时,胜过低质量的陪伴一天。
什么是高质量的陪伴呢?
高质量的陪伴应该是,愉快而和谐的双向沟通,让孩子变得更独立、自信,有力量。不需要父母督促,孩子自己就能有内在积极的兴趣每天快乐生活和学习。
高质量的陪伴里长大的孩子,对家庭、父母和他人都有责任心,主动照顾家庭成员,并做好自己份内的事。既能够主动和父母分享生活,又能独立主动规划自己人生。
对孩子,不必事事包办,不必苛求完美,可以尝试做一个60分的照顾者,让孩子去补那40分做自己,照顾自己,慢慢也会照顾他人。
观察孩子的需要,支持她去尝试,允许尝试过程中的混乱和不完美。
祝愿越来越多的孩子能够得到高质量的陪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