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一年工作感悟

作者: 喂喂叫David | 来源:发表于2017-01-01 00:17 被阅读239次

    坚持给自己写年终总结已经有很长的时间,追朔起来应该是在大学那会。我在16年3月份左右进入产品的路,跌跌撞撞整年即将过去,接触了三四个项目,有自己主导规划的,有中途参与的,有作为「零时工」去「挑刺」的。

    ** 知彼 **
    今年体悟最深的就是「知彼」这两个字了。我是冲动型,在大脑收到指令后,手脚执行比较高效。这样虽得了领导夸赞执行力强,但也吃了不少亏。在Q3的时候要做一个官网,当原型与第一版设计定稿完成后,由于技术部门对前端了解程度过浅,因而造成将近30%左右的页面效果被砍,并且在内测期,BUG的修改时间快占据了开发周期的50%。好在曾经勉强是个入了流的程序猿,能给有些BUG直接提供解决方案。
    产品是一个团队性工作,在接触需求开始原型之前,充分了解相关团队每个人的性格,技能特长,团队角色是很重要而且有必要的一项事情。这是个高技术活儿,做好的当赏。

    写好脑图,成功九十

    脑图,又被称作思维导图或心智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是一种将思维形象化的方法。

    行百里者半九十,脑图则是原型阶段的前九十里路。在梳理产品画脑图时,我个人习惯将其细化到三级结构,在每个结构点上进行适当的备注描述,描述文字包括但不限于场景描述、特殊功能说明。
    一级,即产品功能模块。
    二级,即模块包含的功能点。
    三级,功能点中包含的功能项。

    用百度脑图做的(百度为数不多的良心作品)
    梳理清楚这三级结构后,对于产品去建立原型也有基础轮廓,而且对开发人员或者设计人员来说同样具有很高的阅读和参考价值。脑图是二维的,能一叶知秋。

    原型能省钱

    实现难度==开发周期==人工成本==钱

    技术背景勉强算作我为数不多的优势,在原型整体完成后的自我检查时,我会带入用户操作与技术角度去考量某项功能。比如上图的「学生作品」,当某个作品与多个老师(主导者,协助指导者)有关联关系时,主导老师对作品有全部权限(CURD),指导者只拥有浏览权限。在查看「所有学生作品」时就会存在一定的数据展示与判断的复杂度。而当数据量或访问过大时,会造成潜在的系统压力危机。因此,将功能分割成「我的学生作品」与「所有的学生作品」,「我的学生作品」中可以利用AJAX技术查看相关指导者,而「所有的学生作品」只具备浏览权限,并加入「我指导的」过滤选项。

    产品像酒,越酿越有滋味
    对行业的了解深度往往会影响到产品最终的形态,行业的专家提供的总结大纲会有醍醐灌顶的作用,越是有栅栏厚度的行业越需要深度学习吸收。在入手产品没有头绪或完成结果并不好时,有资源的话不妨去请教一些专家们,或者直接让他们参与到项目做需求总设计师,转化他们的产出来形成产品。

    产品是个很有意思的事情,越做越觉得有趣。共勉,勤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产品一年工作感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kcbv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