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人物古代文化
一个小兵的抗战史:如果不是日军炮轰宛平城,他还是北平西四牌楼羊肉

一个小兵的抗战史:如果不是日军炮轰宛平城,他还是北平西四牌楼羊肉

作者: 生姜乌梅 | 来源:发表于2017-07-07 11:06 被阅读477次

    如果不是日军炮轰宛平城,

    他还是北平西四牌楼羊肉胡同里的小书生;

    如果不是“良民证”的意外丢失,

    他也可能会成为一个敲打算盘的商人,

    而不是一名为国家、民族救亡图存而浴血的战士。

    王华国

    “王华国,曾用名王文学,1925年8月出生,山东招远县人。1933年至1937年,在北京读书;1938年至1939年,在山东家读书;1940年至1943年,在北京一商铺当学徒……”

    在王华国老人走完最后一段人生路程的房子里,他的女儿王东梅保存着父亲在1986年填写的一份中国共产党员登记表,登记表上写着一段简单的个人履历。

    父亲当年抗日的往事,1964年出生的王东梅并没有很清晰的记忆,但她妥善保存着父亲的遗物——军功证书、转业证明,还有亲笔撰写的历史资料。

    读书梦碎

    1937年7月7日,日军炮轰宛平城,“卢沟桥事变”爆发。

    北平西四牌楼羊肉胡同里的一位12岁少年,也因此改变了命运,书读不成了。

    这是王华国人生的第一个转折,他不得不返回山东老家继续学业。但混乱的局势和困窘的家庭条件让他不得不彻底放弃读书这条路。一年后,由亲戚托人,把他送到北平前门外一家皮货铺子当学徒。

    学徒生涯乏善可陈。如果不是一次意外,也许小伙计王华国会走上另外一条道路,成为一个敲打算盘的商人。

    在一天“上班”途中,他揣在口袋里的“良民证”——日伪核发的带有照片的身份证明“居住证”——丢了。

    没有“良民证”就进不了北平城,而且,日军和伪宪特警察三天两头查证,没有“良民证”就是“反日分子”,街头巷尾设卡抓人。

    “你赶快走吧,走吧!”铺子掌柜吓得不轻,也顾不上情面,叫他赶紧走人。

    要走也没那么容易。没有“良民证”,火车票也买不到。好在王华国的弟弟也在北平,把他的“良民证”拿来换上哥哥的照片,混了过去,王华国返回山东老家。

    “乡亲”引路

    老家也已经沦陷。山东招远县的农村被日军反复扫荡,一片断壁残垣。

    抬头就能看到建在邻村的日军炮楼,周围全是赤贫的乡亲,残破的家园,这一切都让王华国难以接受。

    “再去北平?没有证件,况且去了还是受日本人欺辱;闯关东?日本人统治十几年了,去了也是亡国奴。”王华国思来想去,一筹莫展。

    一位乡亲找上门,几次接触后,他问了王华国三句话:“你是中国人就不能为日本人服务,对不对?你年轻有文化,就应该为抗日做点贡献,对不对?为中国的老百姓服务才是走正道,对不对?”一席话说得王华国连连点头。乡亲亮出了自己的身份,他是一名中国共产党员。在他的介绍下,王华国加入了八路军北海军分区独立中队,成为一名抗日战士。

    白天,他跟着部队隐藏在山里,练刺杀,学投弹;晚上,部队又分成小分队围着敌人炮楼发动心理攻势。

    在队伍中,绝大多数参军的战士都不识字,上过几年洋学堂的王华国就算是知识分子了,很快得到部队的重用。

    “墨索里尼被意大利游击队打死了,苏联红军反攻到柏林了,希特勒马上要完蛋了,日本鬼子也要完蛋了,伪军兄弟赶快过来吧……”在黑夜里,在炮楼外,王华国成为策反伪军的主力。

    两次战斗

    关于王华国的抗战经历,资料呈现的内容很少,只记录了两次战斗。

    一次是打龙口。1945年6月,王华国第一次参加攻坚战,部队趁着夜色从附近的山上悄悄地向龙口运动。王华国紧紧地跟在老班长的后边,既紧张又兴奋。老班长并不算老,就是抗日资格老,经验丰富,还是党小组长。从参军那天起,王华国就把老班长作为自己的榜样。

    枪声像爆豆一样响起,夹杂着小鬼子掷单筒发射的榴弹的爆炸声,龙口方向杀声震耳。伪军警备队早已经没有斗志,一接火就举手投降,作鸟兽散。剩下的一中队日军边打边退,将近拂晓时,退到龙口码头一间仓库里,有的跳海,有的自戕,但更多的鬼子放下武器投降了。

    在这场战斗中,王华国苦练了一阵子的拼刺刀战斗技巧并没有用上,而没打枪不是因为害怕,是部队弹药缺乏,等缴获到敌人的子弹时,战斗已经结束。

    另一次战斗是攻打黄县。黄县城高池深,但城里有八路军的内应,汉奸保安队战斗力不强,日军也很少。果不其然,到了城下,王华国他们一喊:“德国投降了,希特勒自杀了,小日本马上要完蛋了,八路军优待俘虏,伪军兄弟现在过来还不晚,过来吧!”结果城门一开,三下五除二就解决了战斗,黄县光复。

    再后来,王华国就准备渡海去东北了。令人遗憾的是,资料止于此处。王东梅说,王华国生前曾写过一篇自述,可惜现在也已经遗失了。

    后记

    1970年,王华国到辽河油田工作,1985年8月离休,2012年8月去世,享年87岁。

    在王东梅的记忆中,父亲一米七二的个头,体重一直保持在120斤左右,革命军人的生活作风伴随了终生。

    “我爸是个很正派,很廉洁的人。”王东梅说。公家发的棉袄已经漏出棉花了,他照样穿,有时去一些单位检查工作,别人还以为他是要饭的。家里和工作单位相距几十里路,王华国绝不让家里人做自己的公车,王东梅一旦流露出想搭乘的意思,王华国就会批评她“占便宜,搞特殊化”。

    王华国和妻子是旧时的包办婚姻。解放后,他并没有赶潮流“休妻”,王东梅记得父亲说过:“你妈是个小脚老太太,离婚以后,她该怎么生活?”

    王东梅知道父亲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她的童年是在听那些战斗故事中度过。父亲常说:“人生无常啊,我的战友没了,我却活了下来。”

    王华国生前,那些曾经的战友慢慢都失去了联系。现在,只剩下了一本老旧的相册,里面都是他的战友的照片,一张张黑白照片上,他们一直是过去年轻时的模样。

    文字作者:葛勇             编辑:生姜乌梅

    如果喜欢,请点个赞。

    转载使用请获取授权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个小兵的抗战史:如果不是日军炮轰宛平城,他还是北平西四牌楼羊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kelh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