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有两种状态:生与死。在生命由生至死过渡的这个阶段,也许同人们所言万事万物具有的临界状态是一致的。除外,对人类而言,还有一种较为奇特的状态,便是睡眠状态。
我不知道所有动物是不是都具有与人类相似的睡眠状态,更无法确知植物是否也有某种特殊的休养状态。人的睡眠状态类似电脑的休眠模式,不同的是,人类的睡眠不仅是恢复精力、休养身体最重要的基础,同时拥有十分丰富的内容。人类的睡眠模式带来的丰富内容几乎全部源自于梦境。
若论神秘、微妙、荒诞,除去文艺影视作品这些人工营造的奇特世界之外,人的梦境大抵是最具神秘色彩的。它的无穷无尽与难以捉摸,诱使了古今不少专家学者进入到它的异域星空。许多专家终其一生都在探究它的王国,但客观地说,梦境难以把握的特性使它本身始终有别于科学。
谈及研究梦这个领域的大师,最负盛名的,恐怕莫过于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了。这个人名不知是何时存入我的内心的,不过是很早了。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是奥地利精神病医师、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他可以说是研究梦的集大成者,他研究该领域最经典的代表作《梦的解析》便是最好的证明。
说到这,面对读者诸君,我不得不说几句心里话。在我的阅读历程中,有不少书令我困惑、迟疑、畏惧,比如曾在读布尔加科夫的《大师与玛格丽特》与乔治·奥威尔的《一九八四》时,就有过这样的体验。结果是,读完前者后丝毫不记得书中情景了,即使有,也是隐约的碎片;而后者,读了一小部分,我就不得不放弃了。那么《梦的解析》如何呢?
首先,《梦的解析》是弗洛伊德释梦的代表作,也是该领域的一座难以逾越的丰碑。其次,《梦的解析》不同于别的学科著作,因为弗洛伊德在书中引用了不少前辈们的观点,通过对比、阐释来加深、丰富该领域的研究理论。此外,他说,即使是自己在该书中所表达的有关梦的观点,读者也没有必要深信之。最后,也是我最想告诉读者诸君的话,大约是梦本身的复杂性与有关该领域的各种各样博杂的理论为这本书定下了基调,我们看到的它是丰富、庞杂、宏广、艰涩而又神秘的。所以,当我俯首于弗洛伊德这位卓越的精神学家与心理学家面前时,极度感到了自己知识的浅薄。这并不是说我必须要学习这些领域,而是他的思想与精神为我呈现了一个从未见过的复杂世界:这个世界神秘、奇幻、疆域广阔而又有着可同日月争辉的永恒性。
写到这,我的犹豫始终未减分毫,担心自己没有资格从他的巨著中摘下一片富含想象力与精神之光的叶子。因为,我好似在奋力推着一块铁石一般推着自己,迫使自己钻进《梦的解析》一书中,在字里行间飘动。遗憾的是,我感觉自己往日引以为豪的双翼被浸湿了,它们折掉了锐气,陷入沉默,一言不发。
世界万物都有根由,梦境应该也依据此理。实际上,当心理学家们努力寻求梦境的由头时,也常常陷入迷茫。弗洛伊德在本书中将援引诸多专家作者的理论融合到自己的理论。在他的阐述中,梦的来源是有多种源头的。
其一,梦境有着反映人们现实生活中所见所闻的特性,这种观点类似于中国人常说的“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甚至有理论讲,很多梦境都集中表现做梦前三天之内的事情。比如我们常在梦中见到一些熟悉的人与事物。尽管也有许多形象模糊的人与物,却也有理论表明那是客观现实中某些熟识人事的投影。
其二,梦境与现实生活是互相脱离的,即做梦是人们的感官与精神从清醒时的现实世界投入到了另一个陌生的世界。这种观点有很多事实可以拿来支持,比如,很多梦境中所呈现的时间、空间、地点与事物等诸多元素与我们所见过的毫无关联。一个人在梦中可以追随拿破仑驰骋欧洲,也可以同大文豪福楼拜促膝长谈,也许还可以拥有一对卡夫卡笔下天使们那样的翅膀。虽然如此,这种观点却遭到弗洛伊德的否定,至少,它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够客观、全面的。
其三,梦境是现实世界的一种延伸。人们进入梦乡,仿佛全身所有的官能都关闭了,也就是说整个人的客观世界与主观精神世界都与现实隔离了。但却存在这样的情况:有的人只有在灯光照耀的时候才能入睡,有的人喜欢听着音乐入睡。书中有一个例子说,磨坊主只有在听到磨盘转动的声音时才能入眠,如果磨盘停止了转动,他就会被惊醒。这些事实证明了一点,人即使处于睡眠状态时,身体的某些感官也是同外界保持联系的。
梦的来源除了以上几种观点外,还有一些重要的说法。譬如,精神学家与医生就有一种普遍共识:人们某些梦境就是由于身体某些器官产生的不适或者病变引发的,梦境中的一些事件也以“隐性的语言”提醒主人,这在心理学中是潜意识的表现。因此,有不少医师与心理治疗师也会尝试依据患者梦境的“提示”对患者进行诊治。
整个社会与人类在定义一切事物时,通常都会考量它们的实际价值与社会功用。那么,神秘又荒诞的梦有何实际价值与社会功用呢?许多人恐怕是不屑于探讨这个问题的。他们惯常的做法是,梦醒后就忘记一切,往后更不再回忆这些神秘的“花园”。
暂且把其他各式各样释梦的理论放在一边,我们来听听弗洛伊德的认识。他在书中多处强调了一个结论性的观点,即梦的内容在于愿望的实现,其动机在于某种愿望。除去前文所讲的梦有反应个人生活经历与“暗示”身体信号的作用外,我很乐意接受前面弗洛伊德的这个观点。他在书中介绍了大量自己为患者诊治过程中了解到的梦例,并且结合自己的梦进行了实验与分析,最后得出前面这个结论。
举例来说,一个人在梦中梦见自己在用大碗喝水,醒来后就感到自己十分口渴。梦中用大碗喝水成为自身实际需要完成的一个愿望,且在梦中得以实现。但实际上在梦中仅仅是客观表达了一种需求,也就是弗洛伊德讲的,梦的动机在于某种想要达成的愿望。诸如此类的梦,其实并不少见。因此,也有不少的论调称,一个人要学会与自己对话,而通过梦境中潜意识的表达认识自己就是其中不错的一种方式。这样做的好处是,我们或许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自己,进而从中探求到自己的人生使命与理想。尽管不知有没有人凭借梦的启示引领自己人生的,我认为弗洛伊德的观点至少是客观的。至于梦的社会功用相较于它对个人生活的揭示,常常是让步的,而且这个话题也很难做到随意畅谈。当然,无论是怎样的结论,都只能经由实践去检验。
梦境除了神秘、荒诞的特征,最大特点就是不可留存了。我们前一刻身临其境的梦,在醒来第一秒时,大多内容就随光消散了。很多时候,它们的消隐令人沮丧、惋惜,尤其是一些美好的梦境,像欢乐的时光一样,我们本是如此地痴迷,想留住的。而后,也只能随同梦境的消逝,追送一声叹息。
梦境为什么常常会如此迅速地逝去呢?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中援引斯特吕贝尔、耶森等人的理论,有着以下这些阐述:
①梦境中的印象对人精神产生的冲击比较微弱。
②当梦醒以后,白昼各种各样的景象就会冲入做梦人的精神世界,对本就影响微弱的梦境印象造成了极大冲击,因此梦境也就退隐消失了。
③梦境中发生的事情或意象的排列通常毫无逻辑与秩序可言,彼此之间缺乏紧密的联系,而人的记忆系统对彼此密切相关的事物更容易产生记忆。
④做梦人对梦中事物毫无兴趣,自然在梦醒之后就会遗忘。
行文至此,我无意再延伸太多。总之,弗洛伊德的经典著作《梦的解析》,读起来实在太过艰深,以至远远超越我的理解范畴。在阅读此书时,常常令我感觉自己仿佛误入了一片陌生的原野,除了痛苦,更多的是推开另一扇门的喜悦。
如在前文所言,这篇文章可说是从弗洛伊德《梦的解析》中摘取的一片思想之叶,或可替读者诸君揭开大师弗洛伊德这部传世之作的神秘面纱,管中窥一豹而已。当然,我更希望能够引领朋友们进入这个神秘、辽阔的精神世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