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写在前面:由于《使女的故事》涉及的范围方面实在太广,光背景前情都可写上两千字甚至更多,接下来便围绕本书给我的收获与非常私人的阅读体会进行描述。如果有含混不清之处,可移步豆瓣本书高分书评“走近吉列国”——ID低端傻小猫。恐有盗文之嫌疑不便让内容出现在文章中,但这篇书评无疑是最为详尽的背景介绍了。
于我而言,文字是一种可视觉化的东西,一本书便是一场电影。
空气中漂浮着尘埃,斜长走廊尽头的圆弧形彩绘玻璃透过的一束光线,以笔直的弧度掷于墨绿色绒毛地毯。莫兰迪式蓝灰的窗沿与墙壁共色,面目模糊的女人包裹在砖红色斗篷中低垂着头颅,仿佛决定前进方向的责任并不在自己,而在脚尖。
一座沧桑的三层式别墅,在室内人眼可见的种种颜色都被调低了一半明度和饱和度,死气沉沉的古老,窗外是永恒的阴天。
《使女的故事》给我的感觉就是压抑之中几不可闻的哀婉之歌。
在对她的了解仅仅开了个头时,我赞同大流观点“这是一个男权至上的敌托邦”,然而当阅读逐渐深入之后,我发现男权只是基列政权的一部分。

大主教冒着违背礼法的风险在深夜邀请奥芙弗雷德上楼与他玩拼字游戏(在敌托邦的设定中,为愚化女性而制定了“女性不得接触文字”的法律),临别前最后的要求仅仅是索要一个亲吻。甚至之后拿出违禁衣物饰品将奥芙弗雷德带至“荡妇俱乐部”。种种行为都代表着本该至高至上的大主教其实也并不快乐。
虽然在基列王朝中他已然位列上流社会,但依旧被社会本身所附带的条条框框清规戒律所束缚,纵然拥有源源不断的被分配至家中的使女,他甚至不能尽情的享受生理快感,尽情的寻欢作乐。每月“授精仪式”不过是将鸡蛋置于鸡窝之中,不带任何情感色彩的行为罢了。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女人被沦为长着两条腿的子宫,行走的圣杯,而男性又何尝不只是生产的工具呢?
以此角度出发,单纯的男权至上的观点便显得以偏概全。更客观全面的来说,《使女的故事》描绘的是一个被极端宗教化的世界。

让我们来回望一下历史之中那片极端宗教化的荒原,再回头对今日以凝视便会寻找到一种全新的视野。在如今,女权已变成一个稀松平常的词汇,一种包含在基础三观之内的道德支点。我们甚至不需要鼓励女性开放自己追求独立,因为这已成为了女人们生活的常态。我们将这一切视为理所应当,然而就在不远的过去,甚至是地球的正在进行的同一时刻,还有一大群人们生活在被洗脑、被宗教、被沦为人类与动物相同的最低本能的工具——繁衍后代。

有时最细思恐极的一句话是“书中的一切都是真实发生过的”
简宝玉日更打卡第11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