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从个体的角度聊了钱的本质——交换的对生活工作的影响,今天着重从思维方式聊一聊。
“自给自足,丰衣足食”,重农抑商的思想一直严重影响中国的发展,为什么呢?交换不充分啊!大家都不想交换,不愿意交换。一方面,总觉得交换就是吃亏,宁可不交换也不吃亏;另一方面,总觉得钱是省出来的,省吃俭用,受用一生,勤俭节约是种美德,稍微有点儿“小聪明”就成了“投机取巧”“偷奸耍滑”。
越穷越怕自己吃亏,可老话又经常讲“吃亏是福”,本能在和道德激烈碰撞,人都有保护自己的本能,包括保护自己拥有的东西;但社会又在挥舞道德的大棒,告诉你要做个好人,乐善好施的好人,不要斤斤计较的好人。大部分人都在这种矛盾中,激烈思想斗争里,度过一生。
不妨静下心来,听听人性最深处那个最真的声音。首先,我们交换是因为我们需要;第二,我们自己生产的东西有剩余;第三,这点很关键,我们交换过来的东西能使我们生活的更好,或者能为我们带来更多价值。举个例子,我有两头猪,我拿出一头换了两只鸡,鸡下了很多蛋,蛋又生了很多鸡,这样算下来能算吃亏吗?
再拿现在的企业说,招一名员工,比如说一年薪酬是10万,看着又增加了10万块钱的成本,如果这名员工每年能为公司创造15万元的价值,那公司的利润是5万。公司没有付出成本,反而增加了5万块钱的利润。所以说,不能简单的认为工资就是成本,如果能利用工资撬动更大的利润,那么工资就是资本。
如果这样算的话,交换,是亏了吗?
第二,钱是省出来的吗?如果认同钱的本质是交换,那么钱是省出来的,这个观点根本就不成立,钱是交换出来的,钱只是交换的一个工具。应该说富有,是因为交换的成果越大。怎么才能使交换的成果越大?这个又回到了第一个问题,交换的三个特点。
交换的三个特点里,最容易被忽视的就是第三个特点。中国人一直讲,舍得,舍得,舍得,是一种博大精深的文化。舍得包含着交换的性质,同时也包含了交换的三个特点。舍不是吃亏,有舍才有得,关键是如何让得到的大于舍去的,这才是成功的关键。
社会的发展就是一个充分交换的过程,而且交换的内容形式会越来越复杂,越来越深入,交换的深度广度会大幅提高。在交换中不断推动发展,又在交换中不断达到平衡,这种平衡不是平均,不是你有我有,大家都有,这种平衡是各有所求,各取所需。物质极大的丰富,真正实现按需分配。
认清这个本质,很多问题会迎刃而解,我们并不是被钱绑架,是被我们的思想绑架,很多人并不是做了钱的奴隶,只是做了自己思维的囚犯。我们自己给自己编织了一个牢笼,自己把自己禁锢在里面。因为很多东西我们没有去看清它的本质。
所以说看一个地方发达不发达,不是看它拥有的资源有多丰富,而是看这个地方的交换是否充分。交换越频繁,经济越繁荣。
为什么农村几千年来发展一直很缓慢?关键一点就是交换受到阻碍,不论从观念上,还是从客观地理条件上,交换受到重重限制。我曾经有一个口号叫“要想富,先修路”,这就是为交换打通客观地理条件上的限制,首先让交换变得可行,变得畅通,变得便捷。
现在我们提出解决发展中存在的不充分不平衡之间的矛盾,就是要解决交换中的问题。你生产出来的东西我不想要,我想要的东西你不生产;我有的东西卖不出去,我想要的东西,政府不给我提供,我想提高生活品质,很多基础设施没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