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骐老师为《我想抱太阳》一书写的序言很长,这是他第四次为我写文章推介(此序在《财富与人》杂志、《扬子晚报》等报刊发表)。
这些日子,我一直在想蒋坤元这个人。
想当初认识他的时候那张憨态可掬、大智若愚的脸;
想他这些年一次次给我通电话时的怯怯且急急的语气和声音(恨不得把一脑子的想法全给你倒出来,却又因普通话说得不太利索,情急之下常会犯点词不答意的错误);
甚至想他这样一个风里雨里一路走来的黑黑的汉子,为何能如此执著地痴迷于这方柔情万种的文学天地?为何能抵御花花世界那么多的物欲之诱惑,而在劳碌了一天后的夜晚,依然精神抖擞地驰骋在充满想像色彩的QQ空间里?
蒋坤元肯定不是一个碌碌无为有日子能混则混的人,也不是有了一亩三分地就老婆孩子热炕头的人,他挺能倒腾,心里一准有一片能扬鞭策马的草原。他最大的特点是不甘于现状,2002年9月他自立门户办厂之前,其实已有了一份薪酬相当不错的工作,但他就是敢同自己叫板,把那份“小富即安”的感觉彻底打掉,而后去走他自己认准的极富挑战性的创业路。他清醒地知道这路不好走,荆棘,泥泞,苦难,可他全认了!他似乎天生一个劳碌命,奢侈和享乐与他此生无缘。近八年苦苦奋斗下来,他有了一张足以在人前炫耀的成绩单了,但他好像没有歇手的意思。为了给儿子做出个样子,他依旧干劲十足地还要把他心中的那张蓝图画得更大。他每天还是那么风尘仆仆地始终处于一种上路的状态。
记得2005年7月,蒋坤元在沉寂了三年之后,出版了他的第10部专著《正前方》,这以后他一门心思地扎进了他的企业之中,声称从此将金盆洗手,再不舞文弄墨了。殊料今年4月底,他突然给我打来电话,说他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写作激情再度点燃,且比上一轮来得猛烈,半年多的时间,已一口气写成了三部书稿(分别为散文集《我想抱太阳》、诗集《平静之诗》、散文诗集《浮出水面就好》),并一下子从网上发给了我。我像以往一样,逐字逐篇地认真阅读了他全部的书稿。我又一次被他如此执着和坚定的人生目标及创作态度所深深折服。刚过了47岁生日的蒋坤元,有着常人难以想像的钢铁般的意志,他所创造的奇迹在于:他不仅亲力亲为投身最艰苦的劳作,而且他每天都在饶有兴致地编织自己劳动的曲子,他能从眼前的厂房、钢板、冲压件里发现诗意的闪光,发现生活里所包涵的种种美好,他雷打不动地记录下他每日的所思所悟,他把生命中所经历过的酸甜苦辣五味俱全的故事,娓娓道来地说给他从未谋面的网友们听。他从网友热情而真切的反馈里,更深层次地感受到了自己对于这个世界的存在价值。网络上的互动,给他的胸腔吹进了一股股年轻而快乐的风,他乐此不疲地在空间里播洒他对生命对世间万事万物的敬畏与眷恋,而后他则无比惊喜地一次次收获——因认同而生的感动因相知而生的友谊。感谢网络,催生了蒋坤元绵绵情丝的新一轮涌动与爆发,使我们得以有机会再一次领略一个憨笃朴实的江南儿子所吐露的率真、坦诚与宽广。
一次性推出三部近作,放在以写作为生的专业作家身上,也是不太多见的事,而蒋坤元却做到了。这不光是他的勤勉,更见一种虎虎生风的丈夫气概,其生命力创造力之旺盛令人不得不叹。若论其近作的特色或曰价值,我以为至少可列出以下几点——
其一,是作品中一再张扬的不畏艰险、勇于向上的奋斗精神。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唱高调,对蒋坤元而言,是其身上自幼便萌芽生长的个性特征的充分展示和释放。在他生命的跋涉中经历了太多的挫折和坎坷,一次次他都咬着牙挺过来了,你可以发现,他在讲述苦难时,常常会现出一种超脱者的微笑。这样的情景,在他早些年出版的前十部作品中也多有表现,哭泣和艾怨是他嗤之以鼻的东西,他一以贯之的思想和作品的主要内核,是在给自己鼓劲、打气的同时,倡导人们建立起一种哪怕再大的困难也不能就此趴下的自我激励意识。他不是无关痛痒地发发空泛的议论,他是给你讲他自己的故事,很普通很平凡很真实的故事,读完了这些故事,你也就认识了一个很生活却又很坚强的男人,而你会觉得,努力着我也能这么做的。生命的旅途上不可能永远是晴空万里,但风雨中蹒跚前行的我们,心空里却可以时时盛满阳光。蒋坤元三部近作中的若干篇札,正是这样一类可以给人带来温暖同时也带来启示的励志之作。
其二,是作品中所传递出的一种美丽的感恩情怀。不是每个人都懂得感恩,不是每个人都具有这样的境界和情操。大恩大德自不在话下,古人所说的“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是教导我们要记住别人所给予的点点滴滴。蒋坤元以一片佛教徒般的虔诚记录下他生命中的若干感动。这里,不仅有一步步助他事业成功,给了他太多恩泽的被他称之为“你是渡我的佛”的大舅子,不仅有他和妻子都至诚敬仰的慈悲为怀的范阿姨;还有成功创办了好几处“渭塘酒家”却依旧诗心不泯的网名“兔子”的老板娘,年轻时代同在一起摸爬滚打、二十多年后重结网缘的舟桥兵战友王昌高,甚至还有小时候呵护过他的桂昌伯伯,总是把鸭蛋省下来给他吃的好心奶奶……至爱亲朋,同学乡邻,乃至为他企业打工而受伤的工友,他是那么细致入微地记下他们的慷慨他们的美善,甚或不经意间的一次信任的目光一回诚挚的握手。常怀一颗感恩之心,他的眼睛里便是一个极其敞亮的美好世界。推而广之,脚下的土地,湖里的珍珠,田间的每一束稻谷,溪边的每一蓬花朵,都构成了他心中珍藏的记忆,令他久久凝望且为之歌咏。
其三,与先前出版的作品集有所不同的是,蒋坤元此番推出的三部近作,大多在网上完成,可视作其与网友间情感与思想互动的产物,故而有着与现今时代和当下年轻人多元的世界观相贴近相融和的鲜明特征。书中的许多作品,有的是有感而发,有的是应问而答,作者的可贵之处在于,生活中和网络上,他都是一个几近透明的人,不造作,不矫情,所写文字常常一吐为快,直抒胸臆,不说假话,也不刻意美化自己,这样的文风自然赢得网友的喜爱和追随。更有一些作品是针对网友向他吐露的伤痛而回馈的抚慰之言,或动之以情,或晓之以理,不居高临下,不故弄玄虚,常以一个经历者的身份笑谈过往的风雨,故能给网友以真切的帮助和引导。是神奇的网络,给了他一座播洒真诚、激情和爱的平台;他在这样一种平等、尊重且颇具神秘色彩的氛围里,自由地放飞他精神的和平鸽和每一天所拥有的劳动者的快乐;他在给年轻网友的释疑解惑中,自己也收获了一份“予人玫瑰,手留余香”的快慰。从这个意义上说,蒋坤元一定是幸福的,因为空间的交流令他的生命形态重返那美妙的青春时代。
与蒋坤元相熟整整十二年了,这已是我第四次为他作品的出版而撰文。我欣喜并关注他目前这种如同旋风般的写作状态。沉寂五载,如今又卷土重来,这位47岁的农民企业家至此已有了十三部自己的作品,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这个外貌极普通的男人注定了会是江南大地上的一个传奇。
2010年7月1日于南京 (本文作者系中国作协会员,现供职于新华日报报业集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