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2=10
3=15
4=20
5=?
你的答案是什么?很明显以上的等式是不成立的,我们暂且不论等式的准确性,因为通过这个不成立的式子已经检测出大家的一种思维。为什么有同学会回答是25呢?因为随着我们一行一行的读题过程,大家已经在不知觉中掌握了一种规律,蓄势待发。这种现象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都是很常见的,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思维定势,并被它左右。这种惯性思维往往是学习的大敌,是我们进步的绊脚石。
一个教授向一群学生出了这么一道思考题:一个聋哑人到五金商店去买钉子,先用左手做持钉状,捏着两只手指放在柜台上,然后右手做锤打状。售货员递过来一把锤子。聋哑人摇了摇头,指了指做持钉状的两只手指,售货员终于拿对了。这时候又来了一位盲顾客……
问题就随之出现了。“你们能否想象一下,盲人将如何用最简单的方法买到一把剪子?”教授问。
我们是否也想象一下盲人如何才能买到剪子?一个学生是这样回答的:“噢,很简单,只要伸出两个指头模仿剪子剪布的模样就可以了。”全班同学都表示同意。相信我们也不会反对——因为这样的回答的确没错。教授也没有否定学生的答案,却如是说:“其实,盲人只要用口说一声就行了。”
两个答案都没有错,但从中却凸现出不同的思维方式:学生回答问题之前,由于大脑已输入教授提供的“比手势”的信息,当盲人出现时,他们便产生预见,陷入“比手势”的心理定式而无法跳出来;教授却能摆脱以往经验,打破思维定式,以一种全新的思维方法来思考问题。教授最后说:“记住:一个人进入思维死角,智力就会在常识之下。”
当我们面临新问题时,建立在以往经验和知识之上的心理定式往往会对我们产生消极影响,成为我们思想行为的障碍。
日本著名的围棋高手升田幸三在解释自己为何总能不断地变换棋风,在棋坛保持常胜时曾讲述了下面这个耐人寻味的小故事:
“我很小的时候,非常敬佩自己的父亲——他有一身好力气。我常常跟着靠砍柴为生的父亲,进山砍柴。
后来,我发现有一位老伯也常常到山里砍柴。因为年老体弱,老伯走得很早,中间还不时地停下来歇息一会儿。令我很诧异的是,老伯每次砍的柴,总是比我父亲的要多一些。
一天,我仔细地比较了老伯的砍柴方法,才揭开了其中的秘密——父亲总是朝一处用力砍,而老伯是围着树砍;在遇到有坚硬树节的时候,父亲总是竭力避开树节,斧子却常常被卡住,而老伯却总是从有树节的地方开始下手。
原来,在人们传统的观念中,没有节的树干比较容易被砍断,而有节的地方则不容易砍断。实际上,有节的地方虽然坚硬一些,但是却更容易折断,有时找准其脆弱点,稍加用力就可以砍断。
这件事给了我最深刻的启示,就是要努力打破习惯的思维定势,在许多别人视为不大可能的地方大胆尝试,找到创新的途径,敢打‘攻坚战’。”
我们不妨向那位老伯学一学,试一试把斧子砍向那看似坚硬无比的树节,砍碎那些僵化的思维模式,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不被惯性思维俘虏,成功的芬芳自然会随之而来。
古人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让我们的思维像一道轻灵自由的流水,洗尽头脑里所有滞重的思路,带走思维中一切僵化的模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