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现在能看到日本的风俗片,大概有一半要归功于葛饰北斋。这种作品名气大于本人名气的例子实在太多,举不胜数,就像这位开始在日本宫廷画夜宴风情画的画师,却画了那幅可以讲代表了日本完整印象的神奈川冲浪里。
也许说画名还是很多人不了解,但只要放在面前,肯定是似曾相识。在国内几乎每家日料店都会挂这幅画,远处是隐约的富士山,近处是张着爪牙的海浪,海浪里飘着一条小船,正迎面冲向迎来的一片大潮头,海面波光闪闪。
据说梵高在学画初期,也是有临摹这幅画,还有另外一张日本的浮世绘风格的穿着和服的艺伎。星空那幅代表作里旋绕的星云也和神奈川冲浪里的浪花翻转的角度一致,有做动画的人之后模拟出两张画里的圆圈和曲度几乎完全重叠。夸张点讲,没有葛饰北斋和那幅画也许也就没有了梵高和星空。
很多伟大的作品,就是在前人的另外一种创新里,得到重生和异化出新的伟大作品。就像液晶屏幕的多点触控技术在iPhone 出现前将近有十年之久,但直到乔布斯把这样的技术用在手机上时,才有了神作。
还有储酒的橡木桶,我很想问是谁开始想到用木头去储存液体的,这种容易渗透极易腐烂的材质怎么会成为现在最佳的储酒工具,当然还包括橡木塞。
我猜想最早发现木头不渗水,是可以平放在水上漂浮起来,然后逐渐出现可以使木头弯曲的技术,船就发明出来了。而木桶最核心的技术就是弯曲和烘烤,这些技术应该在木船出现之后,借鉴木船的设计和工艺,随后才有了储存酒的木桶。
有意思的事,葛饰北斋那批画春宫图的画师其实是师承于中国的唐甚至更早,从春宫图发展成浮世绘风格走向了世界。而研究中国的春宫图最出名的竟然也是个荷兰人,1951年出版的秘戏春考这本书,估计到现在也没多少中国人知道。而如今春宫图出现频率最高的原因变成了房中术考,这点像中国的道家文化一样,归于实用技术主义、归于玄学、归于隐匿,最后成了绝学。
好啦,今天就简单这儿,明天见,拜拜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