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第一段,就喜欢它的气质,决定把它从书架上带走。
看到第七章的结尾时,哈桑以被阿塞夫强暴为代价帮他的主人保住了那只可以在父亲那里赢得骄傲的蓝风筝。而事情发生时,这个让哈桑忠心耿耿的主人一直在旁边偷偷地看着,尽管他也很愤怒,但他最终没有为这个从小玩到大的伙伴、赤胆忠心的仆人挺身而出。
“我仍有最后的机会可以做决定,一个决定我将成为何等人物的最后机会。我可以冲进小巷,为哈桑挺身而出——就像他过去无数次为我挺身而出那样——接受一切可能发生在我身上的后果。或者我可以跑开。”
结果,“我”跑开了。
因为“我”从内心深处还是觉得阿塞夫说的对:“这个世界没有什么是免费的。”为了赢回爸爸,也许哈桑只是必须付出的代价,是我必须宰割的羔羊,因为哈桑只是个哈扎拉人,一个仆人!相比之下,对阿塞夫和他那对不锈钢拳套的恐惧倒在其次了。
当恶人散去,哈桑受尽凌辱之后,拿着那只蓝风筝向他的主人慢慢走来。他的主人很高兴夜幕降临,遮住了两人的脸,谁也看不到谁的眼睛。哈桑的嘴巴张开,又闭上,但最终,他对自己的遭遇只字不提,也没有痛哭流涕。“老爷会担心的”,他就这么说了一句,转过头,蹒跚着走开。
回到家里,爸爸转过头,嘴角亮起一丝笑容,他张开手,“我”把脸埋在他温暖的胸膛上,哭起来。不知何故,看到这里,我也哭了。但我仰起脸,张开嘴巴,瞪大双眼,盛住了我的眼泪。
看到这里我以为追风筝的人指的是哈桑,直到看到最后几页才明白,追风筝的人其实是“我”——哈桑的主人。追到风筝,换来索拉博(哈桑的儿子)一笑——“第一片雪花的融化,”以及随后可能到来的整个春天。一场赎罪之旅。
“我”曾躲在一边眼睁睁的看着最亲密的伙伴忠心耿耿的仆人哈桑为了帮“我”保住蓝风筝赢得风筝大赛的胜利而被恶魔阿塞夫强暴,但“我”却不敢挺身而出。后来,为了内心的宁静,“我”更是用卑劣的手段将哈桑和他的父亲赶出家门。而哈桑心知肚明却并没有揭穿“我”,只是默默地离开了这个家。
因为战乱,“我”和父亲也开始颠沛流离,当生活走向卑微,父亲的所作所为却愈显高尚。他坚强乐观自尊能干,不愿接受救济与施舍;他勇敢无畏,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绝不让侮辱发生在自己眼皮底下,哪怕事不关己却面临死亡的威胁。但是多年以后当父亲不在人世时“我”才得知父亲的丑闻——哈桑其实是“我”同父异母的兄弟!他是父亲和仆人之妻所生的孩子。多么的出人意料啊!
“我”因为以前对哈桑做了亏心事,内心其实也一直不得安宁。有一天,命运之手终于像抓捕一个肇事逃逸的罪犯一样让“我”重回当年的犯罪现场。“我”不得不面对早该面对却选择了逃避的残暴的阿塞夫。这一情节安排的非常巧妙:一开始,“我”并不知道要找的人是阿塞夫,羊入虎穴和他独处一室,当他摘下眼镜的那一刻,“我”才认出他原来是残暴的阿塞夫。看到这里,我也被吓了一跳,相信很多读者都和我一样极度恐惧不安。终于“我”还是不得不尝尝他不锈钢拳套的滋味,被打得体无完肤,能活下来简直就是奇迹。然而——“我感到心病已愈,终于痊逾了,我大笑。”
这本书的情节不算错综复杂,但却安排的非常巧妙,出人意料又让人信服。哈桑为“我”追风筝,多年以后“我”为哈桑的儿子追风筝;哈桑曾在关键时刻用弹弓瞄准了残暴的阿塞夫的眼睛,救了“我”,多年以后,在生死关头,弱小的哈桑的儿子索拉博用弹弓把一颗铜球射进了阿塞夫的眼睛,“我”得以逃脱;“我”和妻子一切正常却没有孩子,“我明白,也许在某个地方,有某个人,因为某件事决定剥夺我为人父的权利,以报复我曾经的所作所为。”是的,在遥远的某个地方,哈桑的儿子双亲已死,沦为孤儿,被命运残忍的抛弃在魔窟中,就看“我”有没有勇气去救赎,走上一条“再次成为好人的路。”
谁又没有做过让自己愧疚的事呢?乖戾的少年时代,为了自己心中那莫名其妙的多疑与担忧,我曾故意冷落过几个要好的朋友,好让她们不再出现在我的世界,我好独享我认为属于我的东西。多年以后当我走上社会,我开始后悔和怀念,因为我发现再也不可能拥有那样纯洁真挚的友谊。而我们彼此早已消失在人海,我如今既想见到她们又怕见到她们,就是因为当年对她们的亏待让我觉得无法坦然相对。现在我终于明白“宁可人先负我不可我先负人”是为什么了——被人负的,会痛苦,而先负人的,不仅会痛苦还要背负良心的债,这是双重惩罚!
做错事——自吞苦果——终于明白。这是不是每个人必经之途?然而人生不会重来,不是每个曾经被我们伤害的人都会给我们为他追风筝赎罪的机会。所以,我告诫自己谨记一句话:不亏待他人,不辱没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