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像一般人一样读那么多书,我就跟他们一样愚蠢了。
——霍布斯
“阅读量”与“阅读质”之争由来已久,到底是一年读300本书好,还是一本书一年读300遍好?
当然,这两种情况代表的只是两个极端。
先说说追求阅读量的情况,经常听说有大神业余时间两三天就能读完一本书,更有甚者一天读一本书。
如同走马观花一样很快翻完一本书,浮于表面地阅读大量的书籍,不做读书笔记,也不写读后感。这样的读书方法真的好吗?
你问他这本书大体讲了啥,他也许大体能说出个一二三来。但倘若与他讨论一些更深层的话题,很多追求阅读量的人就感到无能为力了。
刻意追求阅读量,只能“知其然”,而不能“知其所以然”。
《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个世界上的道理不会有太多,而且大多都是相通的。
而一个人如果只追求数量而不去思考和总结,就相当于在这“万物”中挣扎,企图穷尽原本就无穷无尽的“万物”。
2016年,中国出版了26万种书籍,哪怕保持一天看1本书的速度,穷其一生也看不完一个零头吧。一天看1本书,现在看来也不是什么好骄傲的了。
所以说,读书是求道的过程,而不是寻物的过程。
过去多次听人讲熊瞎子掰玉米的故事。熊瞎子掰一个丢一个,掰一个往胳膊下夹一个,再掰一个再往胳膊下夹一个,而原先一个自然丢了,还全能不知,掰到头依然仅仅只有一个玉米棒……
虽说只是一个寓言,但对我们来说,何尝不是一种讽刺呢?从早忙到晚,从白干到黑,忙到头依然没有增加多少积累,只是一个劲的忙下去……人生是这样,读书亦是这样。
艾德勒写的《如何阅读一本书》被誉为“读书人的圣经”,读了这本书以后,才发现自己之前的书都白读了。可以说,自己从来没有真正消化过一本书。
按照艾德勒的意思,并不是第一本书都值得精读。但值得精读的书,一定要精细加工,直到完全内化为自己大脑中的知识。
《如何阅读一本书》意在拨开迷雾,直达核心之“道”。
艾德勒把阅读分为四个层次:
1、基础阅读。2、检视阅读。3、分析阅读。4、主题阅读。
基础阅读就是最基础的阅读技巧,能看得懂一句话的意思,就说明这个人有阅读基础了。
检视阅读是在很短时间内抓住一本书的重点,又称略读或预读。通过检视阅读,可以确定一本书是否值得进一步阅读。而我们在读一本书的时候,基本是抓来就读的,不看目录,也不翻大概,要知道很多书是不值得一字一句地读的。
分析阅读是一种全盘的阅读、完整的阅读。当你通过检视阅读发现这本书有精读的必要时,分析阅读就是精读的方法。
主题阅读是境界最高的阅读技巧,同一个领域对应N本研究这个领域的书,通过归纳对比,弃其糟粕,取其精华,直到掌握这个领域的全部精髓。
现在回到一开始的问题:一年读300本书,还是一年1本书读300遍?
如果你只是扫一眼就能把一本书讲的道理全部搞懂,当然多多益善,一年读1000本更好。
但如果你天资并没有那么聪慧,还是老老实实地按步就班地去消化吸收。不要焦虑,日拱一卒。就像胡适说的那样,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步有近一步的欢喜。
哪怕一年仅读透1本书,也总比囫囵吞枣似的读300本书要好。
网友评论
有一种书言简意赅,另一种书意简言赅。经典应该反复去读,某些致用类书可能读完就丢。
需要注意的是,慢不等于能够吸收。
读书时注重思考和理解,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