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贡曰:“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译文:子贡说:“纣王的不善,不像传说的那样厉害。所以君子憎恨处在下流的地方,使天下一切坏名声都归到他的身上。”
纣王的恶毒没有传说中的程度,但是后来把所以其他的坏事都加到他身上了,所以就是作为一个人还不要说君子,不能做坏事,否则会被天下人把所有的坏名声都加在自己身上,正所谓“破鼓万人捶”,所以“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这里有两层意思,第一个,纣王确实是恶毒,只是程度和传说中的不一样罢了,历史已过,无法考究,就是现实的生活中,谣言四起,捕风捉影,添油加醋者不也比比皆是吗?好像都是福尔摩斯,有一丝“蛛丝马迹”,便会四处煽风点火,像申公豹一样,有的没的都一箩筐,所以圣人告诉我们“恶居下流”,就能远离是非之地,洁身自好。
第二个,只要是有人的地方,就会有各种各样的人,每个个体不同,喜怒哀乐就不同,喜欢就不同,就是有那么一批人喜欢在八卦中寻找快乐。这样的人用孔子的话说。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一副讨好人的脸色,这样的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这里的巧是说话的技巧,虽然是胡说八道,但是会让人感觉到云山雾罩,隐约可见,而且这些人还乐此不疲,用现代医学研究的结果,每个人每天要说到八千句话,才能心态平和,所以这些人就用这些“剧本”来满足自己的生理需求吧,也许是。
对付这些谣言,孔子告诉我们。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文:孔子说:君子的心地开阔平坦宽广,小人却总是心地局促还时常带着烦恼。
我们不敢说是君子,坦坦荡荡做人就行了,我坚信,我们管不了别人的嘴巴怎么说,我们管不了别人的脑袋怎么想,但是我们能够管住自己的嘴巴怎么说,管住自己的脑袋怎么想,所以我们光明磊落,不忧不惧,心胸宽广坦荡;而那些无所事事的人患得患失,忙于算计,又每每庸人自扰,疑心他人算计自己,所以经常陷于忧惧之中,心绪不宁。
对于这样的人和事情,孔子有过解读,就是一天天无所事事,没有一点正事,没有一点信念,每天生活在浑浑噩噩中,所以才有时间和精力做他们认为的事情而实际是被正人所耻的无聊。孔子有言为证。
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
译文:子贡议论别人。孔子说:“你端木赐就什么都好吗?我就没有这种闲暇(去议论别人)。”
孔子认为这样的人,
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译文:孔子说:“大家整天聚在一起,谈话丝毫不涉及道义,却喜欢 卖弄小聪明,这种人真是难办啊!”
常思己过,莫论人非,这是我们应该坚守的信条。可是这些人喜欢卖弄小聪明,大家凑在一起就专门研究张三,研究李四,耍些小心眼,东家长西家短,八卦熟悉的不熟悉的,都是些毫无意义的事情。这些人真的是无可救药了。
所以孔子告诉我们,如果遇到这样的人,是可以尽量劝告的,如果没有作业,不用浪费时间,适可而止。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译文:子贡问对待朋友的方法。孔子道:“忠心地劝告他,好好地引导他,他不听从,也就罢了,不要自找侮辱。”
并不是不能说话,要看怎么说话,说什么,君子说的话必定是正义之词,不是造谣生事,同时,对于别人的言辞,我们也要分辨是非,就能全面了解一个人了。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译文:孔子说:“有德行的人一定有善言,有善言的人却不一定有德行。有仁德的人必然勇敢,但勇敢的人不一定有仁德。”
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译文:孔子说:“不懂得天命,就不能做君子;不知道礼仪,就不能立身处世;不善于分辨别人的话语,就不能真正了解他。”
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
译文:子张问怎样做才算是明智的。孔子说:“像水润物那样暗中挑拨的坏话,像切肤之痛那样直接的诽谤,在你那里都行不通,那你可以算是明智的了。暗中挑拨的坏话和直接的诽谤,在你那里都行不通,那你可以算是有远见的了。”
明辨是非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得到,但是我们能做到“昔孟母择邻处”,有句话叫“人以群分物以类聚”,志同道合者才会每天心情舒畅,坦坦荡荡。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译文: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不会孤单,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做]伙伴。
如何和这样的人相处,孔子告诉我们。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译文:有的人说:“用恩德来报答怨恨怎么样?”孔子说:“用什么来报答恩德呢?应该用正直来报答怨恨,用恩德来报答恩德。”
中国有句古诗“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就像孔子的那句话一样。
子曰:“恭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还是用一句俗话来结尾“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做好自己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