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仁玕传】

作者: 陈良心 | 来源:发表于2023-11-23 04:01 被阅读0次

洪仁玕 (hóng rén gān)
太平天国时期政治家


洪仁玕(1822年-1864年),字谦益,号吉甫。广东花县(今广州花都区)人,洪秀全的族弟,中国近代政治家、思想家,太平天国后期主要领导人之一。

洪仁玕8岁读书,曾以洪秀全为师。先后五次参加童试,均不第。21岁在乡里任塾师,最先参加洪秀全的拜上帝会,因除去馆中孔子、文昌帝君牌位,遭舆论谴责,被长兄逐出家门。“天京事变”后,洪仁玕加入太平军,即被封为干天福,进干天义,加九门御林主将,后晋封干王。洪仁玕至天京后,即备陈方略,撰成《资政新篇》,提出学习西方的治国建议,进行多方面改革。咸丰十年(1860年),清军江南大营加强了对天京的围困,洪仁玕力主东征苏、杭,诱敌往援,然后回师以解天京之围,又在朝堂会议上提出先取上海,再沿长江而上。同治元年(1862年),洪仁玕败于宁国。同治三年(1864年),天京失守,洪仁玕从湖州往广德迎幼天王,护之入江西,九月在石城被俘,十月二十五,后被杀于南昌。

洪仁玕提出《资政新篇》主张学习西方科学技术,革新政治,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希望通过改革朝政,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经洪秀全批准颁布,但未能真正实行,还写有《钦定士阶条例》《英杰归真》等著作。洪仁玕是太平天国革命运动中最进步、最有远见卓识的思想家,其发展资本主义的思想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 
洪仁玕是广东花县官禄布村人,清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正月二十九日出生。他是洪秀全的族弟,八岁读书,曾跟随洪秀全学习过一年。二十二岁做私塾老师。洪秀全在家乡创立上帝教时,最早参加的两个人就是冯云山和洪仁玕。洪仁玕因为信仰上帝,就把私塾中的孔子牌位除去,导致学童都离开了私塾。洪仁玕的哥哥知道这事后,殴打了他一顿,把他赶出家门。洪仁玕对此很不理解,认为自己是老师,孔子去世这么多年不可能再教人什么,自己不拜他是应该的。

清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洪秀全到广西传教,邀请洪仁玕一同前往,但洪仁玕以家中母亲年迈为由没有前去。后来洪仁玕到广州参加科举考试,接连参加了五次院试,一直考到28、29岁左右,但都没有考中秀才。

入桂不成

在金田起义之前,洪秀全派人回花县将自己的家族亲人都接到金田,而此时洪仁玕在清远教书,在朋友的极力挽留下,洪仁玕没有前往金田。清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夏,洪秀全在桂平新墟驻军时,再次派人到广东召集家族成员和广东的拜上帝会成员前往广西,这次洪仁玕随大约五十人一同前往。他们到达浔州时,发现太平军已经转移驻地,并且清朝官兵正在抓捕和拜上帝会有关系的人。洪仁玕让其他人返回,自己和另外三个人继续前进。因为清朝官兵的围追堵截,道路不通,洪仁玕只得返回。洪仁玕回到花县后,发现清朝官兵已经到这里来抓捕洪秀全的族人,他意识到在家不安全,于是转移到清远的朋友家居住。不久后,洪仁玕与冯云山的长子和侄子一同再次前往广西。这一次清朝官兵检查得更加严格,他们又被迫返回广东。

清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正月,洪秀全派遣使者江隆昌再次来到广东,带着诏书召集洪家族人和拜上帝会会员前往广西,在永安州汇合。江隆昌曾经在金田参加起义,亲眼见证过场场胜利,于是他与会员决定在广东清远县谷岭也发动起义。但因为缺乏准备,起义被清朝官兵剿灭,江隆昌牺牲。起义失败后,洪仁玕和其他人才赶到谷岭,被清朝官兵全部抓获。关押期间,洪仁玕挣脱捆绑,趁夜间大雨逃入山中。洪仁玕偶然得到一位父老帮助,父老安排自己的孙子给他带路,逃出清朝官兵抓捕。同年三月,这位青年是个基督徒,他将洪仁玕辗转带到香港,并介绍给瑞典教士韩山文。洪仁玕在香港居住几个星期后觉得没办法我维持生活,于是又回到广东隐居做私塾老师。

流亡香港

洪仁玕自幼喜读经史、天文历数,参加科举考试失败后以教村塾为生。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洪仁玕洗礼入教。洪秀全“出游天下”宣传教义时,洪仁玕的家人不许他同行,未得同去,后在清远一带任塾师。一面教书,一面宣传教义,发展教徒。洪秀全与冯云山在广西桂平筹划起义时,洪仁玕在清远,没有参加。金田起义后,洪秀全驻军江口墟。洪仁玕率50人西上至浔州,太平军已移营,洪仁玕虽多次谋求去桂,都未成功。后来,洪、冯两姓族人在清兵围捕下在谷岭起义,洪仁玕赶到时事已失败。他被乡人捉住,挣脱绳索逃亡,于咸丰二年(1852年)四月到达香港。

清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十月,洪仁玕在广东接受洗礼,然后带着另外三位来自清远的朋友到香港面见韩文山。洪仁玕向韩文山讲述了洪秀全起义的过程,韩文山根据这些资料写了一本《洪秀全的异梦及广西乱事的始原》。次年三月,洪仁玕在韩文山的帮助下,从香港乘船中转上海,意图前往天京(今南京)。此时在苏州,常州一带都是清朝官兵,道路不通,外国人不愿意送洪仁玕进入天京,而在上海起义的小刀会又不信他是洪秀全的族弟,所以洪仁玕没办法进入天京,只得留在上海学习天文历法。同年冬,洪仁玕返回香港,继续学习天文。此时韩文山已经去世,洪仁玕被伦敦布道会接收,成为该会的传道师,定居香港。同时,洪仁玕看到洪秀全起义成功,自己下定决心学本事,将来辅佐洪秀全。

在香港,他结识瑞典巴色会教士韩山文(Hamburg theodore),受洗入教,韩山文死后,他任伦敦布道师,学习天文,留心西方文化,通过学习,洪仁玕的思想认识达到了新的飞跃,他再也不是过去那个仅有农民意识的人,他已成为具有近代意识的知识分子。在他脑海里,已经逐渐形成一个用发展资本主义来改造中国的方案,这就是日后他的《资政新篇》的由来。咸丰八年,他离香港北上,于咸丰九年三月二十日(1859年4月22日)到达天京。这时正值天京事变之后,早期的领袖或战死沙场,或在内讧中被戮,翼王石达开又率兵出走,天王洪秀全猜忌异姓,朝中无人。天王倚重洪仁玕,不出一月,累累加封而至“开朝精忠军师顶天扶朝纲干王”,命他总理朝政。

辅佐秀全

清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五月,正值英法联军攻陷天津大沽炮台之际,英国传教士詹马士出面,资助洪仁玕前往天京的路费,想让洪仁玕将基督教传播到天京,改变太平天国的宗教。洪仁玕拿到路费后离开香港,从广州经南雄,过梅岭,到江西饶州。又从饶州到湖北黄梅县。最后化装为商人,通过清朝统治区,到了太平天国辖境安徽长塘河地方,由防守官陪送,于次年三月十三日到达天京。洪秀全见到洪仁玕非常高兴,当即封他为干天福。二十九日进封干天义,加天朝九门御林主将。四月初一日,又特封开朝精忠军师顶天扶朝纲干王,总领全国。洪仁玕受天王重用,很想有所作为。根据他对世界大势、西方文明的了解,写了一部《资政新篇》,进呈天王,主张接受西方文明,走西方强国富民之路。经天王批准刊行,成为天国后期的政治纲领和珍贵典籍。

在《资政新篇》中,洪仁玕把他的政治主张分为“设法”、“用人”两个方面。“用人”方面,他提出“用人察失”,“禁朋党之弊”,主要是针对当时太天平国在内讧之后上下离心、信仰崩溃、信心涣散而言,意在加强中央领导权。“设法”方面,他提出“以风风之,以法法之,以刑刑之”三种方法,主张“自上化之”,革除腐败,而着重立法,并举英、美、法等国为例,要求学习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和科学技术,走富国强兵之路。此外,还列举了二十八条应兴应革事项,包括发展交通、办理邮政、开采矿藏,兴办水利,奖励制造,开办银行与保险,普设乡官乡兵,设立新闻官,建立公库和税务机关,严禁贪污,发展文化教育卫生事业,奖励慈善事业,禁止迷信,禁止饮酒及吸黄烟、鸦片,禁止溺婴、买卖人口及使用奴婢等。他还主张与各国通商,在不干涉内政的前提下允许外国牧师和科技人员来中国工作。他甚至提出:“万方来朝,四夷宾服及狄戎蛮鬼子,一切轻污之字,皆不必说也。盖轻污字样是口角取胜之事,不是经纶实际,且招祸也。”可以说,他是当时(不仅仅是太平天国,也是整个中国)最为了解西方、了解世界,开明、务实的思想家、政治家之一。洪秀全在多数条文下,都批示“此策是也”,命令“遵刻颁行”。但由于社会条件未趋成熟,又处在敌我对峙的战争状态而不可能付诸实行,只为后人留下了一部珍贵的典籍。 洪仁玕又撰《颁新政宣谕》,《克敌诱惑论》,《兵要四则》等文,合刊为《干王洪宝制》。

军事活动

在进入天京前,洪仁玕从未接触过军事,但干王、天朝精忠军师的重任,却使他成为太平天国后期军事的主要策划者。他到达天京时,正值长江上游军事吃紧,湘军统帅曾国藩、胡林翼正觊觎安庆,清钦差大臣和春、帮办军务张国梁统率的江南大营又以长墙、深濠围困天京,形势危殆。洪仁玕认为在此情势下,“必向湖、杭虚处力围其背,彼必返救湖、杭,俟其撤兵远去,即行返旆自救,必获捷报。”忠王李秀成用此计,与堂弟、左军主将李世贤分攻杭州、湖州。和春等果然分兵回救,诸将遂破江南大营,立解天京之围。

闰三月二十一日,洪仁玕又提议东进攻取长江下游的苏州、常州一带,然后回师西征,两路大军分由长江南北两岸进军,合取湖北,以稳定大局。

清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三月二十六日,太平天国军队击溃清军江南大营,天京解围。四月初一日,洪仁玕登朝庆贺,与陈玉成、李秀成、李世贤等太平天国将领讨论下一步计划。陈玉成主张救安庆,李世贤主张取闽、浙。洪仁玕认为天京距离四川、北京、云南、广东都太远,但是距离苏州、杭州、上海很近,应该乘胜攻击这里,然后再攻取湖北和江西,这样一来长江两岸就能全被太平天国占领。李秀成赞同洪仁玕的主张,于是洪秀全下令,太平天国出兵。四月攻占苏州,五月攻占嘉兴,七月进军山海。同年冬,陈玉成率领北路军进蕲州、黄州,李秀成率领南路军进江西,南北路军会师武昌、攻占湖北。八月,开始西征,初期进展顺利,但由于主帅陈玉成、李秀成决心不足,打到武汉外围后先后自动撤退,西征功败垂成。十月,洪仁玕的朋友容闳到天京来拜访他。容闳年少时就读澳门马礼逊学校,后来留学美国耶鲁大学,熟悉西方文化,洪仁玕知晓他的才能,便向他请教建国方略。容闳提出七条建议:
一、依正规的军事制度,组织一优良军队;
二、设立军事学校,以养成多数有学识的军官;
三、建设海军学校;
四、建设良好政府,聘用富有经验的人才,为各部行政顾问;五、创立银行制度,并且厘订度量衡标准;
六、颁定各级学校教育制度,将耶稣圣经列为主课;
七、设立各种实业学校。

洪仁玕认为容闳的建议中肯,便奏请洪秀全采纳建议,并封容闳爵位。但洪秀全并未实行这些意见,所以容闳也没有接受爵位,不久后容闳就与洪仁玕辞别。

在修订天国历法、改革考试制度、办理外交事宜等方面,洪仁玕也作了重要贡献。

兵败身死

咸丰十一年(1861)一月,洪仁玕率军自天京出发,图解安庆之围。四月间,在安徽境内与清军多次交战,均失利,退守桐城。旋回天京,因安庆失陷被革职,不久复职。同治元年(1862)上半年,洪秀全因某事对洪仁玕不满,令其将所掌外交事务移交章王林绍璋。此时洪仁玕的权力已大不如前。五月,他率军赴援安徽宁国府(今宣城县),屡战不胜,宁国陷落。同治二年(1863),洪仁玕受洪秀全顾命,扶助幼天王洪天贵。年底,奉命出天京,催兵解天京之围,但各处军队多不应命。同治三年(1864)四月,洪仁玕集合数处驻军,驻安徽广德州(今广德县)。

六月十六日(7月19日),天京陷落,幼天王出城南走,洪仁玕迎入广德,旋随幼天王往湖州(今吴兴县)附堵王黄文金。幼天王仍以洪仁玕为军师。洪仁玕与黄文金筹议放弃湖州,赴江西会合侍王李世贤、康王汪海洋等军,西上湖北,会合扶王陈得才大军,扰荆襄,取西安。七月二十七日,洪仁玕、黄文金等弃湖州西上,二十八日到达广德,转走浙江昌化县。时侍王等军已南下,消息隔绝。八月初五日,黄文金在昌化病死,军心渐散。洪仁玕奉幼天王南走,九月初九日到达江西石城县,当晚被清军席宝田部追袭,全军惊散,洪仁玕被捕,幼天王亦于九月二十五日被俘。洪仁玕被捕后作自述,表示当取法文天祥,为太平天国尽忠。十一月二十三日,洪仁玕在南昌被凌迟处死。

施政举措

订正历法

太平天国建立初期,洪秀全实施历法改革,认为太平天国天历应该平均圆满,无有亏缺,所以废除了闰月制度。但洪仁玕认为这是违反天象,不符合科学的。于是在清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十月,洪仁玕奏请洪秀全订正历法,改行四十年一周期的办法,并在历书上增加有关农业生产的知识,以求便民耕种。同时写下一篇《天历序》,阐述自己对于历法的见解。

洪仁玕指出旧历书中的天干地支,日时吉凶,都是违背科学的,是封建统治者捏造出来欺骗人民的,并且以此为根据的算命、卜卦、看风水等等都是骗人的。洪仁玕根据天体运行规律,对中国历代历法的误差、迷信进行批判,而对太平天国的新历予以支持。

考试改革

太平天国的考试制度原分县、省、京三级,县试取中的为秀才,省试取中的为举人,京试也称天试,元甲三人称状元、榜眼、探花,二甲称翰林,三甲称进士,都分文武两科。文科所试科目以文、诗两项为主。洪仁玕对此进行改革,拟订《士阶条例》,将原行三级考试制改为乡、县、郡、省、京五级考试。乡试取中的,文称信士,武称艺士。县试取中的,文称秀士,武称英士。郡试取中的,文称贤士,武称能士。省试取中的,文称约士,武称猛士。京试即天试,元甲三名,文武都称状元、榜眼、探花。二甲首名,文武都称传胪,其余文称国士,武称威士。体制大体上仍和旧制相同,但乡试由乡官参加取士的基层工作,扩大了乡官的职权。并且增加策论一项,使考试内容不再专重辞藻,更注重经济实用。

人物评价

洪仁玕的好友容闳评价说,洪仁玕在香港居住时间长,见识多,比太平天国的其他王更了解外界的情况,比洪秀全的见识也更高一筹,他懂得欧洲的各大强国发展起来的原因。

容闳:“干王居外久,见识稍广,故较各王略悉外情,即较洪秀全之识见,亦略高一筹。凡欧洲各大强国所以富强之故,亦能知其秘钥所在。”

曾国藩的重要幕僚赵烈文看到《资政新篇》的新印本后,在日记中也不得不承认:“其中所言,颇有见识......法法类,皆是效法西人所为,其钦折外洋,殆为心悦诚服,而于夷情最谙练;……观此一书,则贼中不为无人。”

曾国藩的幕僚赵烈文评价,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讲述的内容非常有见地,各种方法都是参考西方人的行为,他是太平天国中对西方各国情况最了解的人。

《太平天国史》的作者罗尔纲评价说,洪仁玕有着青年人的敏锐观察力,中华男儿的爱国热忱,他对各国的政治经济和世界形势,了然于胸。他能看出中国的危机,对于如何始能振兴中华,将来以何种方案去辅助洪秀全建设太平天国,都进行了深思熟虑的探索。

《剑桥中国史》中评价洪仁玕说,他的研究从神学到西方科学和政治经济学,不但使他成为太平天国领袖中文化最高的人,而且是西方文化最早的传播者之一。

主要著作

《资政新篇》
《戒浮文巧言谕》
《钦定军次实录》
《钦定士阶条例》


《资政新篇》是洪仁玕提出的具有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方案。在十九世纪五十年代,世界已经进入资本主义自由发展的时代,而中国的商品经济也已经相应发展,出现民族资本主义萌芽。打着反对清朝封建统治旗号的太平天国,为了取得革命胜利,在经济措施上想要跟上世界发展的趋势,将《资政新篇》作为政治纲领提出。

《资政新篇》全文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为阐释用人制度,禁止私下结党。第二部分废除腐朽习俗,禁止女子缠脚、占卜吉凶等。第三部分效仿西方国家,实行社会经济政策。第四部分为采取新的刑法制度,强调国家以法治为先,同时废除酷刑。

《资政新篇》具有反封建的革命批判精神,洪仁玕所设想的资本主义改革方案,是符合历史发展方向的,对推动社会进步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但当时太平天国正在忙于征战,没有付诸实施的客观环境和条件,诸多改革措施进停留在思想层面,未有机会实施。

思想主张

经济

洪仁玕主张发展工业、采掘业、交通运输业等实业,反对佛教、道教等不事生产的行为。他主张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关注金融、财政、邮政、保险等领域,既要建立邮政系统,也要兴建市镇公司,同时效仿西方建立起财物保险制度。洪仁玕的经济主张仍然比较粗糙,但已经超越了农民阶级的平均主义倾向。

政治

洪仁玕的政治纲领没有超越君主制度。但在民主主义思想的影响,同时受到太平天国内乱的影响,他主张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反对割据的结盟方式,认为割据结盟会造成消极影响。而为了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必得加强中枢的实力,所以必须通过构建火车系统,新闻体系,来加强中枢实力。他主张设立类似监察机构的新闻官,新闻官负责收集民众的意见和当地重大事件信息。新闻官具有独立性,不受其他官员节制,也不能节制其他官员,他认为这种方式能让新闻官保持清廉。

为了辅助地方政权,强化行政能力,洪仁玕还主张建立市民公会这种类似地方自治机关的组织,处理教育和帮扶当地贫困人口的责任。

文化

洪仁玕对传统的封建观念和文化持有一定程度的批判态度。他认为儒教并非完满无缺的,儒教的中庸概念导致人们循规蹈矩,不敢对错误的秩序进行抗争。他称赞基督教的罪与罚,他认为恶人应当予以惩办,而善良的人们要求改变痛苦生活是合理的,当以宽容允诺。所以洪仁玕主张对古代典籍进行删改,使其更符合天道。

洪仁玕同样指责佛教和道教,他认为这两个宗教导引人们脱离现实,消极出世谋得幸福的活动是虚假的。他还反对偶像崇拜,认为农民拜田祖、社稷等神,并不能免于灾荒,那些神像只是无知觉的木雕泥塑。

洪仁玕指责当时流行的陈腐文学,他认为当时文坛的作品都受到了宋明理学的禁锢,内容都是吟风弄月的浮薄和百无聊赖的呻吟,是一种空洞无物、朽败和雕琢的文学。洪仁玕认为无论是八股文、桐城派古文、仿宋的同光体诗与艳体诗词之类,都充溢着没落的气息。他主张文章要朴实无华,服务于社会和实践,寻求经济的方策。

社会

洪仁玕谴责买卖和蓄奴现象,主张立法消除人口买卖。同时主张禁止鸦片,先禁止官员,然后向下推行,将鸦片馆的收入转而资助医院。他还主张关闭戏院、停止修建亭台楼阁,转而建设医院、学校等有利于民生的实事。他主张对一切不事生产劳动的寄生者,采取严厉措施,无论富有还是贫穷,每天必须工作三个时辰以上。同时他还主张建立社会福利机构,收养残疾人,教他们生存技能,兴建市政建筑,新修街道。

影视形象

2000年出品的电视剧《太平天国》中,演员王基明饰演洪仁玕。

附录:洪仁玕绝命诗

春秋大义别华夷,时至于今昧不知。
北狄迷伊真本性,纲常文物倒颠之。
志在攘夷愿未酬,七旬苗格德难侔。
足跟踏破山云处,眼底空悬海月秋。
意马不辞天地阔,心猿常于古今愁。
世间谁是英雄辈,徒使企予叹白头。
英雄吞吐气如虹。慨古悲今怒满胸。
猃狁侵周屡代恨,五胡乱晋苦予衷。
汉唐突厥单于犯,明宋辽元鞑靼凶,
中国世仇难并力,免教流毒秽苍穹。
北狄原非我一家,钱粮兵勇尽中华。
诳吾兄弟相残杀,豪士常兴万古嗟。


《北华捷报》译载诗句
除了这几首,后来他补了四句,《北华捷报》译载诗句,又给简又文先生译其中的后两句(我国祚虽斩,有日必复生),原诗文英译内容如下:
Andnowinpartingonewordmore,
Onepleasurablethoughtoutpour。
Thoughourkingdom’spassedaway,
Itwillliveagainanotherday。
参考全译为:“临终有一语,言之心欣慰;我国虽消逝,他日必复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洪仁玕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lsai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