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祥子和阿Q

作者: 8c26b270b5c0 | 来源:发表于2018-08-07 22:31 被阅读45次

    谁是祥子?

    祥子是老舍《骆驼祥子》的主人公,人高马大,好体面,梦想通过租赁拉车攒一笔钱买上自己的车,挣钱养活自己,再存一笔钱,娶一个本分的姑娘做老婆。用今天的话来说,年轻的祥子,身材高大,长相清秀,算得上小鲜肉一个,不仅招虎妞待见,也挺招高妈、夏太太、小福子,甚至刘四爷、曹先生、曹太太们的待见。

    对于虎妞,这个三十好几没人要的大龄剩女,仗着自己是老板的女儿,引诱了祥子这个与她父亲有雇用关系的老实打工仔,又以假装怀孕的恶劣手段将祥子彻底“弄”到手,把自己真嫁给了他,但可悲的是她过分待见他,以至于“她得到了他的人,却没有得到他的心”,并且假怀孕事件戳穿之后在祥子眼中彻底变成为一只可怕的母老虎,最后又因为自己的好吃懒做难产死去;对于高妈,她实际上并不年老,甚至有可能比虎妞还要更年轻一点,但她以老年人自居,把祥子当成自己的儿子或者弟弟来看待,待见祥子的成分中包含了一种近乎母爱的淳朴;对于夏太太,这个被称为暗娼的女人,一个从了老头做了人家姨太太的女人,按捺不住青春的寂寞,待见自家这位年轻气盛的车夫年轻俊美,却造成了祥子一身病,包含有不被祝福的不伦成分;对于小福子,一个为了弟弟们的口粮,将自己卖给军官做了小妾的女人,最后被军官遗弃,仅换回一件洋布花大衣,一副银耳环,只身回家和祥子相爱,却又在关键时候因祥子的离她而去,沦为“白房子”中的下等妓女,最终自尽身亡。比较前几者,小福子对祥子的待见,算得上一种具有超越性的爱的待见。

    但是祥子,靠力气挣钱的祥子,曾是铮铮铁骨一条汉子的祥子,无论怎样招女人们的待见,无论怎样勤劳致富,命运对他却总带了点偏见,三起三落,买一次车子丢一次车子,攒一笔钱丢一笔钱,最后好歹为了必须继续生存只得出卖人格,成为他曾经最看不起的那一类败类,甚至比他们更败类的败类。

    他曾经好体面,衣服要干净利落,拉车活要做得漂亮,买车要讲究美观,不抽烟不喝酒,不和人瞎聊八卦,不下“白房子”,不肯轻易丢了自己从乡下带来的那一点清凉劲儿,他乐得通过剧烈的纯体力劳动来发泄年轻生命中过剩的精力,乐得抱着单纯美好的希望憧憬未来。可是,生活并不如他所愿,仿佛是为了刻意考验他,老天故意让他三起三落。

    祥子的每一个行动几乎都是被逼做出的选择。

    为了实现自己理想中的美好未来,他必须买上自己的车;车丢了,被兵逮住,他必须趁乱逃出军营带走那几匹骆驼,逃走后他又必须卖了这几匹骆驼,否则身无分文的祥子,生活渺无希望;可拿着卖骆驼的三十几块钱,他必须回人和车厂找刘四爷,因为他想不到还有别处可去,但刘四爷家有虎妞,他本应避开虎妞,可虎妞对他亲切,虎妞擦了粉摸了红唇毕竟和以往有些不同,祥子只好被虎妞灌醉不得不“委身”于虎妞——因为被迫屈服,事后祥子非常不乐意,非常恨虎妞,感觉自己的清凉劲儿全被她毁了。

    为了避开虎妞,他继续去给人家包月拉车,这一次他遇上了曹先生、曹太太这一对相对来说比较仁心的雇主;在这里祥子感受到了生平在别处感受不到的那种人与人之间的平等,虽然平等这东西也不比别的什么可以拿来吃穿用度,但雇主的人性化不仅使他有了体面的住宿和体面的伙食,也让他头一次觉得自己也是一个人,于是就也可以盘算着给雇主家的小公子哥儿买点礼物,礼物送出去之后他打心眼里觉得开心。此外,祥子还在这里遇到了高妈,这个在他生命中亦师亦友的女人。

    高妈是一个寡妇,“寡妇门前是非多”,然而高妈是一个及其珍重自己的寡妇,十分主意分寸,绝不引人产生误解。她对祥子的友谊,如果实际上存在情欲的成分,也被她恰当处理成老姐姐对待老弟弟的那种不逾越礼仪的关心。从祥子的角度,读者能够感受到祥子对吴妈的情分是一种超越友情近乎亲情的尊重和敬爱。他信赖高妈,感谢高妈,因为高妈会真心替他着想,为他出主意,也为他雪中送炭。

    长工与老妈子,在过去的“大户人家”,属于标配。所以老舍在《骆驼祥子》中为祥子标配了高妈,鲁迅在《阿Q正传》中也为阿Q标配了吴妈。但老舍展现身为大户人家老妈的寡妇的方式与鲁迅的方式截然不同,如果说老舍借重表现高妈的自重及其对祥子的帮忙,肯定了她的可亲可爱,鲁迅借阿Q的狂想讽刺了吴妈整个的存在。

    谁是阿Q?

    阿Q看上去比祥子还有名,这并不令人感到特别意外。阿Q,在产生年代来说,比祥子早十多年。阿Q诞生在1921~1922年,祥子诞生在1936年。阿Q的创作者鲁迅比祥子的创作者老舍,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更有地位。阿Q比祥子更出名,不足为奇。

    阿Q是赵太爷家的短工。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小人物,但这样的小人物在当时为数众多,抓取其共性能够体现出当时整个国民群体的性格。在这个小人物身上,作者凝聚了对整个国民性的批判。

    正是这样一个小人物,他时而自轻自贱,时而自高自大。用现在的心理学来进行分析,可以归结为自尊心缺失的同时对自尊心极度渴望。阿Q希望自己比别的人厉害,但根本没有社会地位的处境,以及毫无话语权,让他根本不具备比别人更厉害的可能。在那个时代,作为社会最底层的人,虽然他可以选择欺负别人,但被欺负才是注定无法避免的宿命。所以,人们大胆嘲笑阿Q头上的赖疮疤,抢走他赌钱好不容易赢得的钱,各种打压他排挤他,以至于他最后只好通过跟别人比谁头上的虱子更大来寻求自我安慰。

    阿Q的自尊是一种可悲的自尊。因为阿Q是当时国民性的代表,他的可悲反映出的是他所在的那个世界的可悲。在那个世界,阿Q没有真正的自尊,吴妈、尼姑、赵太爷们同样也谈不上拥有完善的自尊,因为他们的自尊必须建立在阿Q的可悲自尊之上,还有什么比这更可怜?

    但尽管是社会最底层的人,阿Q也有阿Q的娱乐。他赌钱,他和人家开玩笑,他打架骂架,他给人家打工,他调戏自己同事的吴妈,他还去欺负偶遇的小尼姑。因为小尼姑脸上的那一点特殊的腻滑感,他喜欢上了小尼姑,可他的教养只教他将其化为偷窥,更可笑的是当阿Q来到尼姑庵,他却竟然因为口腹之欲,忘了小尼姑,做起了小偷,偷了尼姑庵种的萝卜。可见对阿Q来讲,爱情原本也没有能让人活下去的食物更重要。

    后来,阿Q又(被迫)去做了一段时间革命党,后又逃回,顺便带回一大包革命时不知道从哪里得到的华贵衣服。这包衣服事后为他在末庄赢得了某种尊重,这种尊重和祥子逃出军营牵回几头骆驼,因而得到大家的尊重,几乎异曲同工。

    阿Q这个故事的结局是杀头。而祥子这个故事,在它的结局部分,也有杀头的情节。不过在阿Q的故事中,被杀的是阿Q;在祥子的故事中,被杀头的是出卖过曹先生(祥子恩人)最终又被祥子出卖的一个叫作阮明的人。

    祥子与阿Q的可比性

    首先,祥子和阿Q有着相近的地位,祥子是以出卖劳动力为生的人,阿Q也是。其次,如果说二十年代的阿Q代表当时国民性的一个深刻层面,那么三十年代的祥子也同样具备这种典型性,也代表着当时国民性的一个深刻层面。因此从时间上来看,我们可以试着这样说,三十年代的祥子和二十年代的阿Q之间存在着某种血脉渊源,前者很可能就是后者在新时代呈现出的新面貌。

    此外,祥子与阿Q之间存在诸多细节上的相似,如两人都被设定为长工身份,两者都经历了革命,两者都遭遇了地主以及地主家的寡妇老妈子,两者都有自己的死对头,两者都对爱情有憧憬。特别是祥子,这种憧憬是他对小福子具体而清醒的依恋,而阿Q对小尼姑的“爱情”是一种刚处于朦胧状态的本能冲动。

    但鲁迅创作阿Q和老舍创作祥子,又有很大不同。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是猛烈的,几乎没有给笔下之人留任何翻供陈述他种可能性的机会,一刀子就将人物的性格特点说死了,而且连将对人物的评价,也就是看待笔下人物的目光也牢牢固定住。这很危险,这难免不让作为被讽刺对象的读者深深感到刺痛,并且更危险的是,他们会深深感到绝望。一个绝望中的人面对他人的指责会选择怎么做?大多数时候,绝望的人会选择破罐破摔。——但可以理解的是,当时国民性的确存在一些问题,不去理会不加以管束,放任自流只能让局面变得更糟糕,鲁迅的强烈批判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起码在一段时间内这种猛烈的刺激能够让一些还未完全彻底绝望的人奋起反抗。

    老舍对《骆驼祥子》的创作,延续了鲁迅开创的对小人物的关注——从这一点,更说明祥子与阿Q之间的某种血脉关联。而假设老舍对祥子的刻画包含了对鲁迅创作阿Q的批评,那么事实上从对几个细节处理的不同方式,老舍确实比鲁迅对待笔下人物更宽容。通过分析我们将看到老舍的良苦用心。

    二十年代,阿Q要求的是尊严,哪怕这种尊严非常卑微。此外,阿Q对爱情有朦胧的渴望。

    三十年代,祥子要求的是体面,这也是渴望尊严,但一点都不卑微。此外他有一个明确的关于物质的追求:买上一辆自己的车;对生活也有明确的目标:娶一个能干的老婆,殷实地过日子。

    二十年代,阿Q被迫参加革命。

    三十年代,祥子被迫参加革命。【在这一点上,祥子和阿Q没有区别。】

    二十年代,阿Q逃出部队带了一堆衣服回来,受到大家的“重视”。

    三十年代,祥子逃出兵营牵回几头骆驼,也引起大家好长时间的一阵尊重。【在革命结果上,祥子也与阿Q无异。】

    二十年代,阿Q调戏同事吴妈,对小尼姑企图性骚扰。

    三十年代,祥子和高妈关系清白,被虎妞引诱,被夏太太引诱,被小福子喜欢。

    二十年代,阿Q还不明白什么叫作爱情。

    三十年代,祥子心中已经有爱。他爱小福子。然而小福子死了,他的爱也死了。他虽生犹死,成了靠出卖人命而维持生计的活死人。

    二十年代,阿Q不明不白成了别人的替死鬼,被处斩,处决前游街,喊出一句“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博得一众合彩。

    三十年代,代替祥子死的是阮明,阮明游街,没有喊出那句名言,当然,也没有问路边的小吃店要一盘豆干下酒来吃。

    通过对比,我们看到老舍笔下的祥子有了更多自主意识,同时也有了更多自主权利。祥子所在的世界,人间的惨剧并未建立在人与人之间充满恶意的前提,反而事实上围绕在祥子周围的几个人物都对祥子有着真诚的爱意,遗憾的是,这个社会尽管人与人之间充满温情,但是依旧改变不了人人互害的事实,所以虎妞死了、小福子死了、阮明死了,祥子也从一个正能量满满的小青年彻底沦陷为丧失人格的败类。老舍提出的新命题是,如果人性并没有彻底沦丧,怎样做才能避免悲剧?这个命题,至今天依旧存在可继续探讨的价值。

    二十一世纪的阿Q或祥子是谁?

    如果三十年代的祥子是二十年代的阿Q,那么二十一世纪的祥子或阿Q对应哪些人群?是屌丝,还是为车子房子票子劳累的打工青年,还是创业族?

    粗略来看,屌丝更具备这样一些特质:处于社会最底层,尊严缺失,却只能以假装不需要尊严的方式来反抗尊严缺失的处境。此外,因为经济能力的偏弱,他们也没有足够的能力购买爱情和婚姻。

    阿Q和祥子的命运是坎坷的,不断推翻重来,起起落落,为生活苦苦挣扎,没有走向光明的可能。

    屌丝的命运,也还是有一种实现财务自由的可能。屌丝和祥子、阿Q一样,在意着起码的尊严,他们在意活得不比别人差,基本的消费需求可以实现自我满足。

    不得不说明的是,在阿Q的年代,最弱的女人躲到尼姑还要被阿Q这样最小的人物欺负;在祥子的年代,小福子,哪怕真心有人爱她,也难逃因贫困而下“白房子”的命运,她的结局是死亡;在屌丝的年代……

    对比分析阿Q和祥子的创作动机

    鲁迅创作阿Q的动机

    老舍创作祥子的动机

    从创作角度对比分析阿Q和祥子这两个小说人物

    鲁迅创作阿Q的时代背景

    鲁迅创作阿Q针对解决的问题

    老舍创作祥子的时代背景

    老舍创作祥子针对解决的问题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比较祥子和阿Q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lyzv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