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友广场哲思散文
国博里精美的象首耳卷体夔纹青铜罍证明河南陕西原来是有象的

国博里精美的象首耳卷体夔纹青铜罍证明河南陕西原来是有象的

作者: 博物馆学文化 | 来源:发表于2020-12-12 07:13 被阅读0次

在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基本陈列”里,有一个精美的象首耳卷体夔纹青铜罍。据展签介绍:这是一件西周早期的青铜器,1980年在四川彭县竹庄出土。

绕着这件青铜器转了两圈,突然有了一个疑问:西周的青铜器上有夔纹可以理解,怎么会有象呢?

不知您有没有听说过陕西旬邑这个地方。那里有一位中国剪纸的标志性人位,人称“剪花娘子”的库淑兰。她的剪纸风格构图大胆、人物形象丰富,受到艺术界的广泛关注,作品走进了中国美术馆和中央美术学院陈列馆,她也在199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杰出民间艺术大师”称号,是首位获此称号的中国人。

2018年暑假,我和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首都师范大学艺术学院一些艺术家和志愿者,到旬邑去研究库淑兰剪纸艺术,以期开发一些能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为年青人所喜爱的文创产品。

车子从原上层层下降时,远远就看到一尊高大的雕像。司机给我们介绍说是公刘的雕像,这里原来是公刘的故里。人多力量大,毕竟大家也都有一点历史文化知识,你一言我一语还真拼出了一个周代世系表。

公刘是周代先祖后稷的三世孙,再往后十代是周文王。大家一下子对旬邑这个地方肃然起敬,知道这里一定是周文化的发源地之一。研究库淑兰之余,也可以研究一下周的历史文化。

进入旬邑县后,先是看到了一个雕刻着《豳风·七月》的小广场。这首《诗经》国风中最长的一首诗,反映了周代早期的农业生产情况和农民日常生活情况。原来旬邑还是古豳国所在地,大家对它的敬重更加深了一步。

征得大家同意后,车子在旬邑宾馆没停,直接驶向库淑兰纪念馆。在旬邑文化广场前,我们下了车。文化馆董馆长接上了我们,第一站不是库淑兰纪念馆,而是旬邑大象犀牛化石馆。在这里陈列着被誉为“世界第一象”的“旬邑黄河剑齿象”化石,是国家一级文物。

这让我也想起了河南的简称“豫”字,河南原来应该也是有象的。

著名科学家竺可桢,于1972年发表了一篇论文《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文中说,公元前3000-前1000年间,黄河下游和长江下游各地的月平均温度,正月份的平均温度比现在高3-5摄氏度,年平均温度比现在高2摄氏度。就是说,当时的这一地区,属于亚热带气候。这恰恰是适合象群生活的条件——雨量充沛,温度适宜,遍布森林和草原。

我在写青铜器“利簋”的那篇文章中,写道,专家根据利簋上的铭文推断出,武王征商的确切日子是“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虽说我竺可桢推测的时间下限公元前3000年差了2000年左右,我们还是有理由相信。西周初年,这一带是有大象遗迹,或有大象的故事在民间流传的,人们才会把大象的形象铸在青铜器上。

当然了,这也只是我的推测。现在,我们搁置争议,共同来看一下这件国宝。它是一件容器,上方是一个头盔一样的盖子,正上方是四鸟形突棱,中饰夔龙,突棱恰成夔鼻。肩部铸有立体长鼻象的双耳,双耳间中各铸有一个立体的卷鼻象首。下腹部饰一兽形小耳。自颈部至圈足以扉棱将器体分为四组相同的纹饰,每组纹饰分上、中、下三段;肩上中间为一蟠龙,两边间以夔纹;腹部为卷耳大眼之夔龙,通体以云雷纹为地。器身的卷龙纹、牛纹等是周人的代表性装饰纹样。

这件青铜器出土于四川,并不是蜀文化的自己创造,也不是蜀文化吸收周文化的融合,而是表明中原文化与蜀文化在西周初年就有很好的交融和交流。

时间过得真快,从今年7月6日开始至今,我去了18次国家博物馆,写了51篇与国博相关的文章,介绍了42件国宝和9个展览,涉及陶器、青铜器、钱币、玉器、瓷器、书画等。为了看懂这些展,介绍清楚这些国宝,我在国图借阅了《彩陶·中华》《年方六千》《触摸青铜》《三千年来谁铸币》《币海拾贝》《怎样读一幅古代中国画》《陈师曾说中国绘画》《中国书法家》等书籍。囫囵吞枣、现学现卖,深感自己这半年学到的知识,比当初读三年研究生时学的还要多。

在此期间,我也收到了很多朋友的指导,在此一并感谢;同时,也看到一些啼笑皆非的留言,感到了历史文化普及的重要性。真心地希望方家能多给我一些指导,让我有更大的进步,也能写出更准确更受大家欢迎的文章,为国宝的传播做出自己的贡献。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国博里精美的象首耳卷体夔纹青铜罍证明河南陕西原来是有象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mdrg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