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我们总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干什么事情就是培养孩子的兴趣,只要孩子有了兴趣学习成绩就会提高,但是我们从来没有认真思考一下什么是兴趣?如何从深层次激发孩子们的兴趣?但是苏老师给我们做了详细的解释。
兴趣是孩子乐于学习的最大源泉。苏老师是这样解释上刻有兴趣是指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到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一直的伟大而感到骄傲。
说实话,我是从今天才意识到原来的自己对孩子学习兴趣的认知多没肤浅的。原来我一直以为让孩子喜欢上我们的人,喜欢上我们的课,孩子们就会上可以认真听讲,孩子的学习成绩自然也会上升了。但是苏老师深刻地给我们指出来:入伙你所追求的只是那种表面的、显而易见的刺激,以引起学生对学习和上课的兴趣,那你就永远不能培养起学生对脑力劳动的真正热爱!当头一棒的警醒,我所处的肤浅认知让我还沾沾自喜我的孩子们都很喜欢我,愿意上我的课,但是从深层次上看我们并没有激发起孩子的脑力活动,没有激发起他们的好奇心和对这个世界的渴望。
苏老师也给我们提出了要求:我们应当努力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兴趣的源泉,让他们在这个发现过程中体验到自己的劳动和成就——这件事本身就是兴趣的最重要的源泉之一。兴趣并不在于认识一眼就能看到的东西,而在于认识深奥的奥秘。兴趣的源泉还在于把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体验到一种一直高于事实和现象的“权利感”。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苏老师认为不断复制和巩固学生想要成为发现这的愿望,并且借助一些专门的工作方法来实现他们的愿望是当前一项十分重要的教学任务。
反观我们的教育现状,我们常常纠结于学生的学习成绩不能自拔,把自己陷入一个唯孩子学习成绩重要的怪圈子里,为了学生的学习成绩我们不断去想办法,去灌输去引导,但是效果总是不明显,特别是在那些学困生身上。有多少时候我们反思过自己:为什么学困生一旦被加上了学困生的标签,很难就给把这个标签摘下来呢?难道真的是他们笨吗?
在我看来除了智力发展有问题的孩子之外,没有笨孩子,我们千辛万苦地去辅导他们他们依然没有进步和长进,这说明什么问题呢?这说明在孩子大脑中他对学习的兴趣和思考已经不存在了。这个时候我们就要跳出圈子去观察这个孩子,抛却成绩不看,思考一下他们对待新事物是否还有好奇心和探索的兴趣,如果没有,我们该如何制定详细的方案来刺激引导他么重新对知识产生渴望,苏老师依然给我们提出来让孩子们阅读,这样我们在讲解的任何新概念、新现象,就会纳入孩子从各种书籍里汲取道德知识体系里去。
的确是,阅读一定是减少班级学困生的法宝,善于引导学生思考也是减少学困生的有效教学手段之一,我们作为老师一定要耐心下来,更加详细地研究一个孩子的学习规律和状态,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状态制定好新的帮扶方案,而不是单纯地上课外辅导,减轻学习负担就可以解决的。一些治标不治本的方法除了增加了老师的负担之外,更多的是让老师们产生了职业倦怠感,我们尽量不要把自己扔进这个坑里的。长久下去,我们也变得麻木了。
所以,亲爱的老师们,向苏老师学习吧,抓住孩子兴趣的根源,激发起他们阅读和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学困生一定会越来越少的!
读《给教师的建议》第二十一条有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