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工薪家庭,从小到大,带给我的成长感悟是-钱,太重要了,而富足的生活又是那么地可望而不可即。
在我还只是婴孩的时候,也正是分家的时候,老爸老妈连同我的大哥二哥一起被我的爷爷奶奶从乡下的大家庭里赶出来。不但没有分得一丁点家产,爷爷奶奶还留了一些债务给老爸老妈偿还。老爸老妈就这样带着嗷嗷待哺的我以及年长几岁的两个哥哥仓惶和漫无目的地到了城镇,借租到一户人家。
后来爸爸做包工头(爷爷教过建房基础给我爸)赚到了一点小钱,那是90年代,忘记了是几十块钱还是几百块钱,老爸便能买到城镇一块五十平米的地,然后建了一层毛培房。(因为缺乏资金,里墙外墙以及地板上都没有粉刷、更别提铺瓷砖。)就这样一家六口住进了“新房”。
由于资金的缺乏,加上我们一家六口天天不能间断的生活开销,老妈煮了好长时间的粥给我们吃。
白粥撒白糖吃过了就用黑糖煮粥,黑糖粥吃过了就用酱油配饭的过一餐。。。。。。
那段时光,能吃上饭已经很不错。只是那时还懵懂无知的我有点嫌弃妈妈每次都煮粥,吃腻了还做。
现在长大了,我还忘不了每次喝汽水的味道。因为小时候,一年365天,只有过年才能喝上汽水,而且老爸只给买了十二罐,我们四兄妹在一个春节每人可以分到三罐饮料。形成强烈对比的是隔壁T姨家,他们平时都能随随便便买汽水、买面包当零食吃。过年时更是一箱一箱饮料地往家里扛。
也忘不了小时候家里买不起电视机,而爸妈的房间的窗户打开了之后刚好可以看得到T姨家的电视,只是窗户与窗户之间隔着一条五十米宽的巷子,而且两边都有防盗网网住,T姨的孩子们和我们年龄相仿,也和我们玩得来,每次看电视时都会很细心地把窗帘拉开,尽可能给我们最大视角地看电视。虽然需要和哥哥妹妹轮流换位看电视,虽然影像隐隐约约,虽然脖子撑得酸痛,爱看电视的我们(因为没有其他娱乐方式)还是坚持看了一整天。
其实我爸是一个包工头,每年的收入达到三四十万不在话下,遗憾的是他有些不好的生活习惯,爱抽烟、爱喝酒(我爷爷、我叔叔也是有一样的习惯),而且没有理财观念,也没有把钱给我妈的习惯(我妈是个全职家庭主妇,能持家,就是没有收入。)
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下,本该可以过得宽裕的我们,反倒不得不沦为贫困家庭。
最大的影响还来自影响了大哥和我妹妹的求学之路。
由于四兄妹年龄相差不多,于是上学时几乎都是同时入学。老爸老妈的负担太重,不得已,大哥在高考后就没有继续读书了,因为家里没钱给他继续深造。
除了小哥,爱玩的小哥是自己不想去读书的,初一还没有读完就辍学了。
而我的妹妹,我当时很记得她是因为家里负担不起,在初二第二学期时选择退学。
而一直比较慢热的性格和家里人眼中乖乖女的我,在老爸的朋友们的劝导下和寄望下(他们说,你是家里排行中间的,不是最大的孩子不需要承担那么大的压力,也不是最小的孩子不会被宠坏,要多读书。)一直有幸读下去。(高考前,老妈对我说,只有我考上大学才有书读,考不上就供不起我回读,只能出外打工了。)带着满满的压力感,庆幸的是,我考上了大学。还读完了四年本科。
贫穷让我们从小都与很多物质绝缘,甚至威胁到求学机会。也特别怕每个本来应该是孩童时期最期待的过年的到来,因为总有人来讨债,而老爸为了躲债,曾经有一年还没有回来家里团聚。而那一次过年围炉吃饭,那张吃饭桌还塌了!小时候没有多大感受的我长大后觉得那就是“屋漏偏逢连夜雨”的的故事。
日子就这样平平淡淡地过到现在,家里比以前的状态会好一点,那是因为我们几兄妹都已经结婚生子,至少都有了一份工作能够养活自己。
要说富裕的生活,我们还从来都没有过。
现在在奔三的这个年龄,作为一个已婚已育的年青人,我认为不能把钱当成万恶之源,虽然它让我们苦了那么多年,甚至还因此剥夺了我哥哥、妹妹的上学的机会。但是学无止境,我们现在依然可以去进修,努力赚钱,让生活变得越来越好。
今天在创业初期(小吃店)的表妹问我怎么看待生活和赚钱的?我答道:

即使原生家庭并不富裕,甚至可以说是相对贫困,这让我明白了钱的重要性,因为有钱才能选择更好的生活品质,才可以有更好地购买力。
让日子更有尊严,而不是为了生存透支健康、甚至把所有时间都给了工作,提高能力,用合乎品德的心态去挣钱,做个有德有钱的人,何尝不是一件快乐的事。
未来还很长,我们还足够年轻,不要害怕追梦。和钱和解,提高营收水平,去追求更好地生活品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