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终于在图书馆找到了这本傅雷译的《约翰·克利斯朵夫》。网传傅雷译本最为经典,开篇的第一句果然就令人惊艳,“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随手翻开旁边的译本,这一句几乎都是这样译的——“江流滚滚,声震屋后”。后面的语言也都是极富韵律感的诗一样的语言。一般而言,我觉得熟读古诗词的人在写文章时会不自觉地带有韵律感和意境美,读起来更朗朗上口。
这本书其实我早在很多年前就读过,初中毕业的那个暑假。也没关心是谁的译本,记得有五册,这是我继《红楼梦》之后读的第二部长篇,那个假期还有一部长长的《源氏物语》。
我现在对这本书的内容几乎全忘了,当年读时我也是很认真的,也还记得当时很是被打动很受鼓舞,那样的年纪吸引不了我的书我是断不可能读下去的。感受还依稀记得,内容居然就忘记了。
小时候很多读过的书都是这样情形,好像忘记了,可又明明留下了点什么。后来将它们都一一再读,有了年龄和阅历的加持,感受和领悟到的东西更多更丰富了,就如重新审视一个老朋友,发现我曾忽略的珍贵品质。
《红楼梦》是小学五六年级读的。学校推荐我们去读一些名著的儿童版,也就是简略版。我爸对此嗤之以鼻,说名著的精髓不在故事而在思想和内涵,看个故事轮廓读个梗概有什么用?
我觉得也是,这样的书应该就是属于读给别人看的书吧,只是为了告诉别人我读过什么什么而已。最后支撑我们人生的都是那些读给自己的书。
可事实是那些名著真的不是你认识字就读的下来的,只有到了一定的阶段方才解其真义知其经典之处。在有过一些经历之后,经常突然就读懂某一本曾经觉得晦涩难懂的书,如遇知己,你读懂了它抑或它理解了你。就如人所说的突然听懂了一首歌,在一首曲子上寻到了共鸣。
我也偷偷地看过不少“闲书”。除却家里能翻到的那些野史演义,还从好朋友家里“借”到很多。
好友的哥哥已经毕业工作了,所以读书也自由了。她说她哥有好多武侠小说,我颇为好奇什么是“武侠”,于是就怂恿她偷拿出来。她不敢一整套的拿,每次只拿一本,于是我看的第一部武侠就是《笑傲江湖》。我们很聪明,早上她哥上班走后她偷一本放进书包,下午放学她哥还没下班就还回去,如此这般神不知鬼不觉。
我记得好清楚,《笑傲江湖》一共六册,我每天一目十行地读完一册。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课上课下,时时提防被老师发现。这一读便欲罢不能。它读起来就很爽利畅通,没有需要我费力理解的东西,速度自然也就很快。金庸,梁羽生,古龙这些名字都是那个时期熟悉的。
后来街上有了一家租书亭,我的零用钱有了用武之地。武侠看腻了之后便转战到了言情。琼瑶,亦舒,岑凯伦,玄小佛……还有就不记得了。连这些情情爱爱的书都看过之后,我觉得我长大了,仿佛这些故事我都已经历了一遍,对身边少男少女的明恋暗恋没有一点好奇和八卦的心。
上了初中我才真正开始自觉地读“好书”。记忆尤深的是《简爱》,我爸说它是女孩子必读之书。后来在不同的时期又重读了几次,也许我的许多倔强和坚持正是源自这里。还有一本《小妇人》,四姐妹的故事,好像讲爱情不是必须,要为自己而活,爱自己所选,要独立,骄傲,有灵魂地活着。
不管故事内容在记忆中如何的七零八落,它的营养还是被吸纳,悄然无声地影响和指导着我的人生。
我觉得最难读的一本书就是《百年孤独》了。单是几代人又长又极其相似的名字就足够让人迷失。去年,拿着笔记下人物关系图,又重新认真看了一遍。“回忆是一条没有归途的路,以往的一切春天都无法复原……孤独才是永恒的。”作者马尔克斯同样著名的还有一本《霍乱时期的爱情》。
不记得是谁说的:好书有两种,一种是能将你填满,一种是能将你掏空。《百年孤独》是后者。
时代无论怎样进步,人性都套着相似的枷锁,困扰一代又一代人的难题也几乎相同,人类的智慧给不出确切的答案。所以生命是探索的过程,每个人要用一生去寻找答案。
无论生活强加于身的是多么重大的苦难和悲喜,谁都不是唯一被选中的一个。总有一本书里,你能找到相似的灵魂。
从前读过的书并未遗失,很多宏大美好的东西从那时起就在内心悄然成熟,现在仍然坚实强壮地存活在身体里,支持我们坚定地生活下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