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是青年节,我还在开着玩笑说,我的节日还有一个月,很期待。说这话,仿佛是一个大小孩,就那么随意一说。后来我仔细一想,这恰恰表现出了,我内心中的自己不易和不愿察觉的年龄危机。我在社交软件上把自己填成很小的年纪,以及最近买衣服的倾向,都说明了我这个心理危机的存在。
听说想在90后的妹子,现在都被00后成为阿姨和老奶奶。。。。。。这让人情何以堪。虽然有点夸张,不过也从侧面说明了一些问题。26岁,这是一个什么年龄?早一点不上学的同龄人,孩子应该都有几个了吧,大的估计都能打酱油了吧?一直在上学的同龄人,估计研究生也毕业了吧?看着周围的同龄人,晒结婚的,晒娃的,晒孩子牙牙学语的,晒孩子跌跌撞撞学步的,还有上学的。。。我想想父母岁数,又看看自己的年纪。这些一度让我在事业上,在恋爱、结婚上有很强烈的危机感,这种时间上的紧迫感,让我也一度变得很匆忙。
迈开紧凑的步子快速向前走是没错,但同时也让我错失了沿途的风景以及这个过程的其他乐趣,来不及思考,多少也丢掉了生活该有的样子。
![](https://img.haomeiwen.com/i623122/b7e19ca8433645a9.jpeg)
孔子在论语中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段话被人无数引用,用来表达人生不同年龄阶段该做的事情和该有的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孔子他老人家的这段话,就像一个框子,也框住了26岁的我。最近心里仔细想了一下,突然豁然开朗,好像找到了一个新的世界。第一,古人的平均寿命不到40岁,(各个历史时期中国人口平均寿命夏代:18岁,秦汉:20岁,东汉:22岁,唐代:27岁,宋代:30岁,清代:33岁,民国时期:35岁,1949年:35岁1957年:57岁,1981年:68岁,2005年:71.8岁,2015中国人的平均寿命是男性74岁,女性77岁),现在70多,人的寿命比孔子延长了3倍。第二,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伴随着知识积累的同时,不断涌现的新科学,新观念这些都改变着我们对这个世界认知周期,改变着对人生不同阶段所能做到的事情的可能性。
![](https://img.haomeiwen.com/i623122/d9acdd2d82e882a0.jpg)
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这个被人引用千年的观念,也早该得到更新。王石说,六十岁,人生才刚刚开始。这不禁让我想起来,《因为痛,所以叫青春》中开篇不久,有一个有意思的算法:将人生的80年跟一天中的24小时进行对照。24小时相当于1440分钟,而将此分成80年,每等份就是18分钟。1年相当于18分钟,10年相当于3个小时,以此类推20岁是早上6点,26岁是上午7点48分。这里计算的人生时钟前提是将80岁设定为人的平均寿命,而随着未来平均寿命的延长,每个人人生时钟的跨度都将增长,单位时间也将变得更加宽松。。这样看来,原有的观念,限制的我的格局,也限制了对人生可能性的想象。
早上7:48,刚起床不久;26岁,人生也才刚刚开始。所以,不必慌张,务实,努力,不设限,去拥抱人生的无限可能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