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6865817/a159eb0c298270f0.jpg)
西子浣纱越溪畔,蹙眉抚胸水中荡。
楚楚可怜郁郁态,神韵撼世惹鱼沉。
苎萝溪边浣纱女,仙宫明珠降人间
粉面桃花姿色重,临水沉鱼貌倾城。
西施天生丽质,倾国倾城,禀赋绝伦,连皱眉抚胸的病态都被东村邻女仿效,可见,西施的美艳绝伦是不可复制的。
西施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首,她有着绝世的容颜,是美丽的化身和代名词,享有“沉鱼”的美誉。
西施,又称西子,名为夷光,春秋战国时越国人。她是诸暨苎萝村的一个浣纱女子。
越国选美,西施名列第一。西施之美,尤以“颦眉抚胸”为最,那是因为传说中西施患有心口疼的毛病。
吴越两国争霸,越王勾践兵败后卧薪尝胆,采纳文种的“伐吴术”:“遗美女以惑其心,而乱其谋”,对吴国使出最毒辣的美人计。
“朝为趣溪女”的美丽西施被大臣范蠡发现后,将其带回会稽,教导其学习舞妓媚惑,三年学成后把她献给了吴王。
吴王夫差得了绝世美人后大喜,筑姑苏台、建馆娃宫,置西施于椒花之房,如醉如痴,沉湎女色,荒于国政,最终被越国所灭。
相传吴国灭亡后,西施和范蠡一起泛舟五湖,不知去向。
其实,这不过是个传说,春秋时期,血腥残酷的杀伐不断,诡计百出的阴谋频出,试想,怎会有皆大欢喜地圆满结局呢?
那么这位灭吴的功勋美人结局究竟如何呢?
其中,流传最广且有根有据的说法,是“沉江说”。《墨子·亲士篇》中有这么一句:“西施之沉,其美也。”
西施为什么会被沉湖,因为她长得太美了,无论谁都很容易就被她迷惑,所以必须死。
而究其幕后黑手,则是众说纷纭。有说是越王担心西施美貌祸国而为,也有说是越王的王后因嫉妒而为,还有说是吴国复仇者所为。
总之是红颜薄命,一缕香魂沉没于“滚滚长江东逝水”。“沉鱼”之美,竟一语成谶。
可我宁愿相信“西施随范蠡泛五湖而去,不知所终”的说法,或许这也是大多数人的想法吧。
因为我们不忍看到一代绝世美人的下场如此凄惨,这也算是圆了平民百姓的“才子佳人”梦。
但无论是哪种结局,作为四大美人之一的西施,都给历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而关于她的种种美丽的传说,也频频出现在古人的诗词曲赋中。
苏轼的“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肯定了西施的美丽。罗隐的“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又写了西施的政治角色。
美女西施在文人墨客的笔下,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也赋予了古代骚客们不同的感情色彩。
而王维的一首《西施咏》更是具有独特的现实寓意。这是一首讽刺诗,诗人通过借古以喻今,达到揭露现实社会的目的。
诗中通过西施朝贱喜贵命运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来概叹人生境遇,命运多变,进而抒发作者不被重用的不满和无可奈何之情。
王维虽然处于盛唐时代,但在繁华的外衣下却隐藏着深刻的政治危机:奸邪小人把持朝廷大权,纨绔子弟凭着裙带关系飞黄腾达,甚至连一些斗鸡走狗之徒也得到了君王的恩宠,身价倍增,飞扬跋扈。
忠良贤臣、才俊之士却屈居下层,无人赏识。而“读书三十年”的儒生,却“腰下无尺组”,“一生自穷苦”。
诗人借西施“朝贱夕贵”,而浣纱同伴中仅她一人命运发生改变的经历,悲叹世态炎凉,抒发怀才不遇的不平与感慨。
借世人只见显贵时的西施之美,表达对势利小人的嘲讽。
借“朝为越溪女”的西施“暮作吴宫妃”后的骄纵,讥讽那些由于偶然机遇受到恩宠就趾高气扬、不可一世的人。
借效颦的东施,劝告世人不要为了博取别人赏识而故作姿态,弄巧成拙。
![](https://img.haomeiwen.com/i26865817/83eac6792bb73c44.jpg)
《西施咏》
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
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
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
邀人傅脂粉,不自著罗衣。
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
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
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
——唐·王维
赏析
这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诗。
此诗借西施从平民到宫廷宠妃的历史典故,揭示人生浮沉全凭际遇的炎凉世态,并表达对小人的嘲讽,揭露当时社会上潜藏的危机,抒发诗人怀才不遇的不平与感慨。
这是一首讽刺诗,通过借咏西施而抒发现世感愤不平,语意深微,很有普遍性。
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
艳丽的姿色向来为天下器重,美丽的西施怎么能久处低微?
西施:吴越春秋,越得苎萝山鬻薪之女,曰西施,郑旦,饰以罗谷,教以容步,三年学成而献于吴。
开始两句从通常世态的角度提出了一个很有概括性的问题,这两句是说:天下人好德者少,重色者多,有这种社会习俗,像西施那样的人物,不可能长久地处于微贱之地。
因此生活中像西施这样的人物,会有被尊贵的一天,只是时机之遇的早晚。
这两句是对取人不重德能的当政者的讥讽,并同时表明,那些得势者一朝之内便娇骄得判若两人,根源还在于重色者。
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
三四句的意思是,原先她是越溪的一个浣纱女,后来却成了吴王宫里的爱妃。
三四句,是前两句中的有“重”而不“微”的一个突出的事实证明。
一个越国的山村中的普通女子,一朝之间身价十倍,原因就是因为遇到了重艳色的人,重色人有多大权力,有色者就有多么贵重,如此的逻辑适合于说明历史上的一切权臣和宠姬。
王维就是借宠姬而抨击权臣的,鄙视权臣并不是以自身的德能显出贵重的意义,而是借“重”而“贵”的,王维提醒当权的不要忘乎所以,用意是很尖刻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26865817/54b888ed53c9c116.jpg)
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
邀人傅脂粉,不自著罗衣。
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
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
这八句的意思是,平贱时难道有什么与众不同?显贵了才惊悟她丽质天下稀。
曾有多少宫女为她搽脂敷粉,她从来也不用自己穿著罗衣。
君王宠幸她的姿态更加娇媚,君王怜爱从不计较她的是非。
昔日一起在越溪浣纱的女伴,再不能与她同车去来同车归。
岂:难道。
傅香粉:即搽脂敷粉。傅,通“敷”,涂抹。
宠:宠幸。
怜:怜爱。
浣纱:环宇记,会稽县东有西施浣纱石。水经注,浣纱溪在荆州,为夷陵州西北,秋冬之月,水色净丽。
这八句,是对西施的讥刺,针对性是世俗心理和那些得宠后便殊众自贵、颐指气使的娇骄者。
在王维看来,有一种社会性的心理惰性,就是一个美的事物,被埋没的时候谁也看不出它的“殊众”之处,而一旦被人发现了之后,它就成了世上稀有的宝贝。
诗人认为西施就是这种心理的一个代表对象。
诗人好像要问一问西施:“当年你在苎萝村溪边浣纱时,你意识到你自己是那么天下少有吗?比所有的浣纱姑娘都美吗?可为什么一进吴官,成为贵人,便感到自己成了稀世之珍呢?”
对于自贵自稀的人,王维最鄙夷那种“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的得幸者,得幸者愈宠愈娇,借高权保护,唯己为是,非己为非,以致到了没有是非的程度。
王维在仕途里不乏坎坷,接触了不少炙手可热的权臣,诗人很憎恶这种人,此刻诗人指着西施,一点也不客气地针砭了这些小人。
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
最后两句的意思是,奉告那盲目效颦的邻人东施,光学皱眉而想取宠并非容易!
持谢:奉告。
效颦:西施病心而颦,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效其颦,富人见之,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彼知美颦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安可希:怎能希望别人的赏识。
最后两句,这是归结性的道德评价,这里包含的意义是很复杂的。
在时间上,诗人回到了西施的时代,找到了那个被人传为笑柄的东施,向东施致语。
向西施效颦学不到真西施的样子,又告诉她:这样的西施怎么可能学得了,况且她“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再不屑与当年浣纱伴为伍了,没有什么可效之处。
王维的话当时的人是听得见的,诗人的真正的“邻家子”乃是现世人,不可效的是那些“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的衮衮诸公。
这是一首借咏西施,以喻为人的诗。“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写出了人生浮沉,全凭际遇的炎凉世态。
![](https://img.haomeiwen.com/i26865817/d1daa65bfcc6362d.jpg)
备注 :1. 图片来自网络,侵之必删。
2. 部分诗词释义及赏析资料选自《古诗文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