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人物国学与传统文化散文
大师兄思想|领导者的取舍之道

大师兄思想|领导者的取舍之道

作者: 大师兄缪玮76 | 来源:发表于2019-06-26 06:12 被阅读2次

在朱国治押赴刑场前,康熙问朱国治是否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死?朱国治说因为自己诬陷了吴三桂。康熙却表示,并没有诬陷吴三桂,因为吴三桂确实有不臣之心,早晚必反。

接着,康熙又坦言,吴三桂杀不了,只有杀朱国治。就像几年前鳌拜要杀苏克萨哈,他明知道苏克萨哈是忠臣,可孝庄太后教导他,用苏克萨哈的头换朝廷两个月的太平。而现在,之所以要朱国治死,是因为要用朱国治的头换朝廷两年的太平。

康熙让朱国治放心,等他死后,他的儿女康熙将视如己出,三年之后,也会为朱国治平反,并为其子嗣加官进爵。朱国治听完,叹了一口气,表示死而无憾。随后,纳兰明珠便命手下将朱国治押赴刑场。

看到朱国治的从容与忠心,康熙命人先为他去除刑具,再问他敢不敢回云南继续做官,朱国治说敢,于是康熙便封他为云南巡抚,以震慑和监督吴三桂。

老子《道德经》有云,“欲先取之,必先予之”。意思是如果我们期望得到什么,那么就必须要付出或者给予什么。对于企业管理者和领导者来说,其实也一样,有取有舍才能实现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平衡、才能实现管理效能与企业战略达成的双赢局面。

康熙与朱国治临刑前的对话,就是一个典的“取”与“舍”的场景。康熙的本意是想借朱国治奏折一事了解三藩的具体情况,因此先将朱国治定罪,并以此为由邀请吴三桂,这是康熙的“取”。

正如《老子》所云“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通过定罪,康熙知道了朱国治并不是一个怕死的人,并且他也没有因为康熙对自己定刑而口出恶言,而是保持自己的言行一致,并且十分镇定。

因而,康熙谋生了重用朱国治的想法(定刑实则试探而已)。而作为一个领导者,在与朱国治沟通中,康熙从诱之以利、许之以名、动之以情到晓之以理都用上了,这是康熙的“舍”。

康熙用“取”与“舍”,让即将赴刑的朱国治答应回到云南做官,为大清争取了两年充足的准备时间,最终平定三藩。

——文章节选自“大师兄点评清三大帝”第一部《向康熙学战略》,新书首发预售中,欢迎联系预订!

《向康熙学战略》-研读企业创业的艰难与战略决策之道;

《向雍正学用人》-探寻企业规范管理与识人用人之道;

《向乾隆学领导艺术》-破译职业经理人领导艺术与家族企业传承密码

相关文章

  • 大师兄思想|领导者的取舍之道

    在朱国治押赴刑场前,康熙问朱国治是否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死?朱国治说因为自己诬陷了吴三桂。康熙却表示,并没有诬陷吴三桂...

  • 大师兄思想|领导者的取舍之道

    在朱国治押赴刑场前,康熙问朱国治是否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死?朱国治说因为自己诬陷了吴三桂。康熙却表示,并没有诬陷吴三桂...

  • 大师兄思想|做人的虚实之道

    我们看另一幕,一虚一实巧送货。这里面谈的什么?在六国分秦的大会上,我们说秦国面临内忧外患,内部人不服从,外部的人收...

  • 大师兄思想|投石问路,获取决策信息的有效方式

    位高权重的臣子互相举报 孰真孰假,如何取舍 欢迎阅读本期的《大师兄思想》之 投石问路 获取决策信息的有效方式 帝师...

  • 取舍之道

    “取”与“舍”常常是人们在面临选择时最为纠结的:无尽的欲望使他们希望取得更多,忙碌的生活又使他们疲惫不堪,希望舍...

  • 取舍之道

    有舍才有得。你拿了月薪一万,你得付出时间和努力,所以你陪伴家人的就相对少一点。 你陪伴家人很久,却...

  • 取舍之道

    一 做产品好比果农修枝,剪掉多余的枝桠,保留有“潜力”的枝条让其生长发展。生物学中植物的生长素存在“顶端效应”,生...

  • 取舍之道

    赚眼前的确定的收入,还是努力准备挣未来的不可知的钱? 比如是初中毕业即出去打工,还是继续上学考大学甚至读硕攻博,不...

  • 取舍之道

    人们总是在努力珍惜未得到的 而遗忘了所拥有的 世人贪婪 总想寻找两全 但这世间难有什么两全之策 人生百年 不过是教...

  • 取舍之道

    取舍说通俗一点,就是要与不要,根本就是选择。每天我们都面临着各式各样的选择,大到国家政策的选择,小到中午打个饭该选...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大师兄思想|领导者的取舍之道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mxqc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