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的起源
一直以来,我们在课堂上了解到的诗的起源是劳动号子。
但真的如此吗?
诗歌的起源其实一直没有定论,劳动起源说只是几种说法中的一种。有很多种关于诗歌起源的说法。比较流行的是娱乐说,宗教说,劳动说。
望文生义,娱乐说——人们基于游戏娱乐时抒发个人感情的需要,产生了诗。宗教说——是说人们在祭祀神灵宗庙的时候,为了表达庄严和敬意,于是就有了诗。而劳动说——人们在劳动的时候,偶尔喊出一些劳动号子,这就是诗的起源。
但是这几种说法都只是在诗歌功用上的反推,到底是诗在前,娱乐、宗教、劳动在后,还是因为娱乐、宗教、劳动产生了诗,都只是猜测。
劳动号子诗源说是我们的普遍教育,个人以为并不靠谱。因为就算我们有节奏地喊一万年的口号,也未必能称之为诗。诗是韵文,同时,诗是感情的载体。劳动号子和诗歌中间缺乏的是露西和神之间的灵光一点。
个人观点,诗就是为了抒发感情而产生的,而娱乐、宗教、劳动都是有抒发感情方面的需求的。当然了,这个说法有点圆滑,但未必不正确。
人在什么时候会产生感情?工作、休息的时候,也就是劳动和娱乐的时候,而宗教仪式时候则是另外一种感情需求,需要表达尊重、神往的感觉。劳动的时候需要激情,娱乐的时候需要快乐,祭祀的时候需要庄严,不好的事情发生的时候需要哀怨,各种各样的感情激发了诗歌的创作,所以诗也是五光十色,感情丰沛的作品。
而要将充满感情的文字进行押韵和节奏感的修饰,即便是口头作品,没有充足的时间是不够的,要是一天到晚打猎、劳作,到家就往地上一躺,谁还会有闲心去修改这些口头作品,让它们变成诗歌?
所以,诗是在闲暇的时候产生的。
什么样的文字是诗?
谈诗的起源好像不谈《诗经》就是不正确的。
其实《诗经》是很成熟的诗歌作品,只有不怎么了解的人才会把它认为是中华诗歌的源头。《诗经》是在民间诗歌收集后,经过采集人员的整理,再经过中央大学问家,音乐家(当时的“太师”)进行整理、修改、修饰之后的作品。
清代的沈德潜写了本《古诗源》,收录了《诗经》之前的诗。它的收录是依据古代典籍来选的,比如《尚书》,比如《春秋》,他整理了这些典籍里提到的尧舜禹时代有什么诗。
我们通读下来,会发现和后代诗歌,甚至《诗经》都有不一样的味道。
这里来看一首可能是最早的诗《弹歌》:
断竹,续竹。飞土,逐宍。
这首诗呢,是写一个人为长辈守墓,为了防止野兽破坏,他就在墓地旁边就地取材,制作弓、泥丸,用来驱赶野兽。断竹,续竹。这说的是制作的工艺和过程;飞土,逐宍,这说的是用工具驱赶野兽的过程。“宍”,就是“肉”,古体字。
野兽没来的时候,守墓人还是闲暇的,在断竹、续竹的时候,随口哼哼出来这几个字,被人听到,记下,整理出来了,就是最早的诗了。
越是简单,我们越能看清楚诗的本质。
虽然只有八个字,但是节奏感是很强的,而且“竹”字和“宍”也押韵。
看,诗最早的要求不是平仄,不是格律,也不是各种五花八门的修辞手法,也没有所谓的“诗家语”的表达方式。
就两点:节奏感和押韵,其实就是“韵律”。
这就是诗的最根本的特征。
发展到近代,出现不遵守平仄的现代诗,完全剥离了两千年来附着在诗上面的格式要求,还原到最原本的表达感情的需求。所以,现代诗可以说是没有规则,或者说突破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所有规则。
但是,同样不能离开“韵律”二字。
有韵律的文字,如果感情不到位,那只是垃圾诗罢了,但垃圾诗也是诗。
没有节奏感和适当押韵的文字,哪怕感情再丰富,也不能算诗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