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中有一条很经典的理论,第一次是在张德芬的书里见到它:ABC理论。全称应该是「情绪ABC」理论。
如图所示,所谓ABC理论,即A是诱发你情绪的事件,B是你的信念以及你对事物的看法,C就是结果,比如你的消极情绪。
一般情况下,当你生气难过悲伤无助的时候,都会不由自主、不假思索地全部怪罪给A,并且迁怒于所有与A的发生有关人、事、物。而对自身唯一能掌控的B视而不见、充耳不闻。
正如上图中的埃利斯,那位美国心理学家所言——
“人不是为事情困扰着,而是被对事情的看法困扰着。”
最近也还在读蒙田的《随笔集》,看到第七章,标题便叫做:
改变看法就是改变生活。
开篇第一句引用了古希腊的一条格言,与埃利斯的观点一模一样:
“古希腊有一条格言说,人通常被对事物的看法,而不是被事物本身所困扰。”
蒙田以死亡、贫困、痛苦为例,进行论证:
对于死亡:一些人称死亡为最可怕的事物,殊不知令一些人却将其称为人生痛苦的唯一港口、自然而杰出的支配者、人生自由的唯一依靠、医治百病的通用而高效的良药。
通俗的讲就是,有人把死亡当做魔鬼般的末日和生命的终结,有人视死如归,视其为解脱的良药。
对于贫困:蒙田表示,一个缺衣少食、忙忙碌碌的富人要比单纯的穷人更可怜。
换到今天,便是即使家财万贯,却终日忙碌应酬,时间都花在赚钱上了,却始终没有好好花钱的时间。又或是,拼着命地拿命换钱,最终又不得不拼着命地以钱续命,能不可怜么??
对于痛苦:“你要牢记,死亡是最大痛苦的终止,最小痛苦断断续续,我们能主宰的则是不大不小的痛苦。痛苦能忍受时则忍受,不能忍受时就躲开。”
大白话大概就是,除开生死,那些不大不小的痛苦都是我们可以控制的。既然可以控制,可你依然还是让自己感到痛苦,那只能是因为,你允许痛苦就这样一直折磨着自己。
蒙田认为,对自己满意的人才会高兴,而不取决于别人是不是对你满意,只有这样,看法才是真实可靠的。
对此,个人持点保留意见。对自己满意且高兴,意味着十足的自信。虽然不能过度地去在意他人的评价和看法,但是都凭着自己的自信对事物进行判断,这样得来的看法真的真实且可靠吗???
忽然想起鲁迅先生笔下的流浪雇农阿Q,他在面对屈辱和压迫时有着强大的自我安慰能力,并自诩为是“精神上的胜利者”,这样的一种带着些许不切实际的自我欺骗、自我幻想、自我满意,当真真实??当真可靠???
我想,虽然外人看起来是悲哀了些,都说逃避虽可耻,但是真的很有用啊!所以,对于阿Q而言,应该也是如此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