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最先看的是这一部,因为名气最大,评分最高,感觉拍得真是非常好看,这才去找前两部。
电影的名字来源于孔子所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英文译名倒也简单粗暴——eat drink man woman(哈哈,与影片内容很贴切)
一开场就相当精彩,郎雄扮演的父亲老朱(三部曲里父亲都是他)干脆利落、有条不紊地为三个女儿准备周日晚餐,一看就是大厨风范,几分钟的厨房戏一气呵成,配乐好,镜头好,比《舌尖上的中国》看着更过瘾。
三个女儿逐一登场:大女儿是职业学校的化学老师,保守严肃,心向耶稣;二女儿是航空公司中层领导,干练漂亮的女强人;三女儿还在读大学,乖巧随和,又有自己的想法。
三个女儿都各怀心事,似乎对每周例行的家庭宴会并不很热心,只当是完成任务,照顾老爸情绪而已。父亲两次欲言又止,但最终还是没把想说的话说出口。这时电话️ 打来请老朱去救急,老朱嘱咐一句蟹粉汤包吃的时候再上桌就匆匆离去,打车来到鼎鼎大名的圆山饭店直接奔向后厨,接下来是个长镜头,摄像机跟着老朱一直往里走,饭店后厨的排场和规模一目了然,有人招呼朱师父好,有人迎上来解说状况,老朱要来菜单戴上花镜,主管帮他换上厨师服说你来了我就放心了……这一系列的镜头语言看着很过瘾,李安拍到第三部越发老练精到了。
影片开头这部分,不管是后面老朱和老温谈心的片段还是表现大女儿压抑的心事等等,都特别到位,我不能去逐个分析每一个镜头,就是会由衷感叹这才是经典电影该有的质地和成色!
父亲不善与孩子沟通演员的表演都很不错,老爷子自不必说,最出彩的是归亚蕾扮演的“老巫婆”梁伯母,她那一口长沙话,出场就是亮点,尤其我总记得她最后那句“这是什么家庭,什么世道,上帝不会饶过你们滴”想起来就好笑,哈哈!
至于情节嘛,这不能像《喜宴》那样梳理,因为有两次出乎意料的反转,若提前得知就大大影响观影体验了,一是和大女儿有关,一是和老爷子有关。但看完结尾后再回过来从头看,才发现前面一直都有伏笔,草蛇灰线,处处有心机,李安确是个认真的导演。同时我又感觉他也是个有慈悲心的导演,他这三部电影都安排了比较温情和相对美满的结局,看的过程中所有的不安担心都是多余的:我以为老朱会突然心脏病发作暴毙,结果没有;以为大女儿会心理扭曲悲剧收场,结果没有;以为小女儿会被报复或者抛弃,结果也没有;以为二女儿会沦为前任男友的炮友,结果更没有。只是有一处我感动得有点早,就是老朱给女儿的同学锦荣的孩子珊珊送便当那一段,后来才知道原来老爷子有自己的小算盘呢!不过结局很美满就是了,我倒没觉得有何不妥。
朱爷爷和珊珊往往电影拍得越精彩,写起评论来越吃力,因为几乎任何一处都值得说,但又没那水平和精力梳理。我看到过一篇把情节从头到尾盘点一遍的文章,真佩服作者的耐心,那得需要花好多时间和精力;还有人把这部电影十几次吃饭场景中每一道菜的名字、原料和做法都给介绍一番,甚至还分析了有何寓意。我认为这些菜的出现应该不是随意安排的,但要说真有那么丰富的寓意,这就有些过了。
华人导演当中,李安和姜文的作品好像都特别容易被人猜测解读,有的比较靠谱,有的相当扯!我大略看过几篇分析之后,简直什么都不想写了,不过最终还是要大体谈谈自己的看法,至于被人过度解读的部分,我都懒得提。
看电影看的是人生,是人性,是世事人情,当然也是在欣赏一种综合的艺术,而不是做脑筋急转弯或者智力题。太执着于剖析那些所谓隐含深意,岂不是舍本逐末!
剧照说明:
代表剧照1、电影最后一个镜头,父亲开始新生活后,突然发现自己又恢复了味觉,他握住二女儿的手深情地叫一声:女儿!
菜肴丰富2、大厨老朱做的家宴每一道菜都是高规格,看得人直咽口水,还会忍不住怨恨三个女儿都不懂得珍惜,她们对佳肴没什么热情。
姐妹三人3、三个女儿都满腹心事的样子,她们参加宴会不是来吃饭的,而是来宣布消息的!
张艾嘉4、张艾嘉扮演邻居锦荣,那时的她还很年轻,锦荣演得很到位,尤其眼神,好演员就得眼睛里有戏。
父女俩5、二女儿和老爸最贴心,父亲的老伙伴温伯伯去世了,二女儿陪着父亲去安放骨灰,父亲痛哭失声时安静地陪着他,最后也是二女儿决心放弃国外的高职位,陪父亲留在家里。
圆山饭店夜景6、圆山饭店,当时台湾最高规格的饭店了吧,主要接待各级政要。看和老朱合影的人物便可见一斑,有老蒋、小蒋、李 登 辉、张大千、星云大师等人。我那年去台湾时路过此处,特意在车上拍照留存,如今就记得是红色屋顶。
赵文瑄和吴倩莲7、赵文瑄扮演航空公司请来的谈判专家李凯,他各方面都比二女儿前男友(那个恶心的雷蒙)好很多,这一段他和她在昏暗的灯光下都分外迷人。
郎雄8、老朱对做菜没什么兴趣了,他对新生活有了更实际的追求。
要宣布重大消息了9、老爷子在这次家宴上要宣布一个消息,他有一段演讲,声音很有特点,像说单口相声的,也像播广播剧的。台湾人的国语果然一点都不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