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把《我的黎族女友》一文发到我微信朋友圈后想不到竟引来一场小小轰动。我的亲朋好友中有质疑的,有瞧不起,有说三道四的,有下命令撤了的…害得我在朋友圈里解释了半天还不得而终。
可能我把文中的我改成张三、李四就没有这些分争了吧。
艺术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文中的我是“大我”。是集大成者。或许是我,或许是你,或许是他,再或是王五、赵六。
如贾平凹的巜废都》,陈忠实的《白鹿原》,莫言的《丰乳肥臀》,曹雪芹的《红楼梦》,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等等,难道全部都是作者的亲身经历,亲身体验吗?显然不是!只是作者借了一个人名去反映某种社会现象而已。只是作者的一种创作手法罢了。这么多读者谁又会去纠结把作者对号入座呢?谁又会去叫作者不写了呢?有的话,只有那些卫道士吧!
就算我文中的“我"就是我,那又怎样呢?好多高官巨贾不也如此吗?何况我等肖小之人?
人性都有善恶、美丑的一面。当你跨过去了就是善、美,没跨过去就是丑、恶。美丑、善恶不过一念之间罢了。这是符合唯物辩证法的,是对立统一的矛盾论,是矛盾的两个对立面。是符合朴素唯物论的,是阴阳此消彼长的结果。
这个跨的过程如王阳明的格物致志,格是很艰难的过程,要有非凡的意志和毅力。当年王阳明和他同学去格竹,他的同学格了三天就跑了,王阳明格了七天,弄得头昏眼花,几近虚脱,也未能格出志来,何况我们凡夫俗子?可见格物明志还是有点难度的!
人,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统一体。中国文华几千年又出了几个圣人呢?还不是大多如我等芸芸众生。人来世上都是带孽障的,谁也不是一出娘胎就多高尚。要是真是如此美好,那些高僧为何还天天颂阿咪陀佛?念六字大明咒唵嘛呢叭咪吽呢?
人性都是善恶一体。再恶的人也有善的瞬间,再善的人也有恶的时刻!
我想再解释一遍我写这文的原由及所表达的中心思想。
写这篇文章的原由是基于社会中的婚姻乱象,易在红尘中的迷失方向,或追求刺激的思想,忘了责任,忘了道义,想起一个告戒作用。不要最后伤人又害己,不要落得如文中的“我”一样家庭破散,孤苦伶仃。也不要如文中“她”一样匆匆嫁人,不知悲喜。婚外情不是长生不老果,是罂粟汁。能上瘾,能害人,不触碰的好。做人要洁身自爱,遵道守纪。
读我的文字请去读懂,不要只看表面的情呀爱的。要透过现象去看本质。何必去纠结是真我亦或假我?这很重要吗?
能读懂我文,我幸;读不懂请不要妄加指责!
再说,我早就单身十年了,也在伶仃洋里飘荡十年了,再来纠结对错有必要吗?怎不想想这是浪子回头有反思了呢?再者,我的形象早就人设俱崩了,再来指责有意义吗?
之所以用第一人称来叙写,只是觉得警示作用强烈些,读来上口些。再说我也是凡人,也有弱点,文中的情节或多或少有我的影子。
为何要在相识和分别时浓墨重彩过度渲染呢?只是想起个反衬作用。相识时欢欢喜喜,分别时哀哀凄凄,最后空欢喜一场,最终落得两败俱伤。
为何开头要反复强调那年呢?只因无巧不成书。正因有了那么多巧合才有了一段孽缘。才有了下文的展开。
为何结尾还要去问候呢?是因前面说的人都是善恶一体的。文中的我如不是重情重义的人,没有闪光点,那个我也不能吸引那个小女孩了,想必那个她也不会一见钟情去爱上那个我,也不会有这个婚外情故事了。也无那个我的飘泊,也无那个她的未知了!
每篇文章的作者或淡或浓都会安排有明喑的两条或三条线,要么说事,要么说理。还请亲友们再也不要纠结我的文字了。如再看我的文字,请欣赏我的文字美或情节的跌宕,请务将人物虚化为上。谢谢!
今天把<<我的黎族女友>>改成<<他的黎族女友>>了,这下该没有纷争了吧?唉,悲哀!
写在《我的黎族女友》一文的后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