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研究表明,一天时间里,人脑海里会有几万条思维同时闪现。而一次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一是深度思考,形成理论知识。
第二次是制定清晰计划,落地生活付出实践。简单来说,先过一遍脑子,再用到生活里。
大脑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但是这些思维里有哪些是真正有深度的呢?
如果你也有这些疑惑,推荐《深度工作》这本书。
这本书简单来说,就是告诉了我们什么是深度工作,为什么我们无法深度工作,以及如何深度工作。让我们成为一个用脑力思考,把深度作为阶梯,走向无可替代的高效人生。
作者卡尔·纽波特,美国人。他是乔治城大学计算机科学副教授,同时也是高人气博主与畅销书作家。博客中专注于研究如何深度学习、高效地工作。在书中他有着自己丰富的经验和独到见解。接下来一起学习书中内容吧!
什么是深度工作?
深度工作是 我们不走那条最容易走,没有任何挑战性的路,而要把精力集中起来去感受“心流”体验,投入到工作,从而有最高效的收获。
我们能深度思考的时间,为什么会变得少而难?
外部环境干扰
网络信息的轰炸。让我们大脑极度膨胀,什么都想吸收进去,结果发现精力和时间非常有限,一天下来,疲惫不堪。
难以夺量的问题
例如时间黑洞。在现时代,我们的精力和时间变得越来越少,越来越贵。所以每个人不断发展多潜能,对所有未涉及过的知识来者不拒,生怕错过什么就被社会淘汰一样。
喜欢做最小阻力的事
简单说就是没有任何挑战的事情,大脑最喜欢。因为它丝毫不花费任何力气,逐渐形成习惯后,便只停留在一个浮浅层次上,不断地机械重复。
把忙碌的状态当成自身生产力
你会经常跟自己较劲吗?例如吃饭、休息时间不规律;身体时常处于疲惫状态;有疼痛感每次暗自忍耐。
错误把这种“忙碌”让自己的身体和大脑,作为生产力持续工作的行为 ,非常危险。 你可能陷入了,用忙碌度量自己的工作,打破身体和自然规律,似乎就对自己有了一个交代的状态。
通过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当我们把一件事情做熟悉后,假若它开始变得没有任何挑战,那便会形成一个低效且肤浅的循环,变成一个恶性回路。
有没有解决方案?
你这么拼命工作,就是为了好的生活
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状态学习
书中介绍了多种哲学方法,选择了两种普适度比较高的可以参考:双峰哲学与节奏哲学。
双峰哲学,即时间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禁欲系,另一部分则可以做其他浮浅琐事。表示可以有整块时间参与工作或学习。
节奏哲学,工作时就工作,学习时记笔记,将深度整合在生活中形成节奏习惯 。畅销书作家村上春树便是这种节奏典范,固定的时间写作,像神圣般不可侵犯。
适当为自己借助外部力量
像上述所说的村上春树,为什么可以做到如此自律?
每个人处境都不同,如果在刚开始阶段感到吃力,不妨为深度工作付出一定成本。
例如很多人为了可以固定一个地方学习,不惜花费金钱和精力去达到目的。相比于成本,学习到的收获权衡起来会更有价值些。
除了独处,还需要交流
阿德勒心理学,有一句话是说人的生存之道需要建立在与他人的沟通和合作。需要珍惜独处的机会,让自己进入心无旁骛的状态,同时也不要忘记交流也是一种进步的方式。
以商业角度督促计划,跟踪目标
有规律和反馈性的系统制定计划。俗话说:无预则事不立。 提前规划精准目标,及时根据反馈做调整。当你赋予它一定的意义并执行,那离完成这个阶段便不会太远。
要沉浸,也要懂得适当抽离
这点非常重要。我们都知道,拉一根橡皮筋过于猛烈,放开时一定伤得最深。一天时间,真正投入到工作的时间并非是8小时整,真正的工作时间能有4个小时(完全无干扰的深度),已经是非常厉害了。
适当的弹性时间,可以提高我们的洞察力。在某些放松时间段,一些灵感可能会来得更“猛烈些”。
更有案例像《 每周工作四小时 》中蒂莫西·费里斯是“每周工作4小时”观念的首创者和成功实践者。 有兴趣的可以了解下~
请看重我们生命中八小时后,剩下的十六小时
(敲黑板,书中的这个观点说到了很多人的痛点。需要痛定思痛,才能真正改变。)
在常规看来,我们觉得最重要的是工作的八小时,于是乎我们会元气满满的上班,一天工作下来已经感觉疲惫不堪。
当身体处于疲惫不堪的状态下,我们会下意识的在外部环境寻找丢失的东西。于是会有人开始挥霍这十六个小时,有点自觉性的人便会留些时间给自己补充睡眠。
但也会有些人舍不得睡觉,一直耗着时间,不停的刷剧,打游戏等其他的事情。
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得不到的,必定会从其他地方极力拼凑或寻找回来,即使明知道需要付出一定代价。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会熬夜的原因。
倘若我们把那十六个小时当成一天中的另一天,充分高效利用起来,给自己留足够的充足的睡眠时间,做最重要的要务当先。接下来的时间其实就是你和别人有区别的时候。
人和人的差别,并非体现在工作中的8个小时内,而是8个工作小时外,自己怎么去安排,得到的反馈结果也天差地别。
这也是为什么同一个工作环境里,人与人有如此悬殊的差别。
你看事物的广度,决定你的深度。
作为世界上最牛的科技公司谷歌,他们除了优厚待遇和卓越工作环境外,还有一条黄金制度“20%时间”。
即完成自己手头上的工作,可利用这20% 的时间,自由研究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这无疑激发了员工创新精神,同时,他们还会聚集一起进行头脑风暴,一群人的火花最后足以形成一簇火苗。
谷歌曾经说过,工作的五天时间里,一定有一天是做跟工作无关的事。 别人不解问原因。他说,给的工作量没变,但是为了完成,员工们往往会把效率提高起来,浪费的时间变得减少,更投入到深度工作上去。
还有一个很有趣的例子,一个企业老板曾说过,自己曾在某个时间段,往公司招一大批实习生,为什么?因为这样可以把一些浮浅的工作交代给他们 。
也许你下意识会觉得这似乎不太合理?
在刚开始没有任何基础的新人,到一个新的环境,这会是一个熟悉和学习的新开始。
当核心人员不会把过多精力,投入到琐碎的事务性工作上时,便能有重心开展新的业务模块,保持创新。自然而然,其他效益便随之而来。
如果问现时代最稀缺的能力是什么?
非深度思考莫属。愿我们都可以做个有匠人精神的深度者,而非浮浅的机械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