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是一个节点,一端的结束,另一端的开始。我说不上是那种很念旧的小孩,也不是面对离别就会眼泪流得稀里哗啦的人,只是也缺少了那种说走就走的魄力,一挥手就能砍断与过往的一切牵扯。那些散落在生活里的旧时光,就像冬天里太阳下晒得发软的棉被,总散发出某种诱人的柔软,让人忍不住想用手去摸摸。
大学四年留在我记忆里的东西很有限, 除了几个室友,便是两个让我印象深刻的老师,一个是教语法老师,一个教会话的日本老师。大学的时候虽然日语学习不怎么用心,但也不后悔当初的时光,那些简单到只需要听自己呼吸的平淡日子。
近来看了些很牛哄哄的人的故事,看他们怎么闻鸡起舞,怎么挑灯夜读,怎么争分夺秒。再看看自己,妈呀,这大学我是干嘛去了,简直是把四年宝贵的青春挥霍了一通。当人家在图书馆里埋头苦读的时候,我可能在潇水河边和一小屁孩捡掉在地上的樟树籽,也有可能在田径场的栏杆旁边和一些怪老头聊天、瞎掰。记得最清楚的莫过于和中文系的一个称为艺术家的怪老头聊天了,他跟我说起那些他们背着旧式的摄影器材各地奔跑的情景,趴在地上拍起飞的鸟群,爬上山顶等某个日出日落,蒙古草原的马儿、羊群,云南的像棉花糖一样的云朵。各种有趣的、惊险的,他都笑眯眯地讲了,然后又长长地感叹一声:胶片机退伍了,变成了一堆破铜废铁。再有便是赖在学校附近的钓鱼老头身边等着鱼上钩。现在想起来那还真是些可爱的日子,不过好事两难全,这样的日子一晃眼便溜走了。
大学期间还有一个特流行的话题,是否交了男朋友。九把刀的那部《那些年我们追过的女孩》,以及胡夏的那首《那些年》,可以说是校园爱情的代表。我们都希望是剧中的男女主角,有过那么一次轰轰烈烈的爱情,只是实际生活和青春剧的差别还是很大的,大部分的人都是一个人平平淡淡地度过了大学四年。很多人都说,趁着大学,谈一段单纯的恋爱,后来发现没有谈恋爱也没啥事,我也收获了一份无牵无挂和自由自在,在图书馆里我邂逅了诸多美好的爱情和世间万象。劳伦斯的爱情故事够感人,恋爱中的女人虽然满是幸福,但是也要掉眼泪,生气的时候肯定也想拿枕头直接砸人。塞万提斯笔下的英雄,可以让每一个女人安心,因为堂吉诃德从没有想过忘记他的心上人,在他眼里那村子里的姑娘便是天下最美的女子。简奥斯汀的孤高,成就了伊丽莎白和达西的美好结局。罗曼罗兰塑造的英雄——约翰克里斯朵夫,他在梦想与现实之间的挣扎,他的孤独朋友,音乐伴侣,终于成就了他的音乐梦想。狄更斯的化身,大卫科波菲尔,一个放大了的正面人物,他教了大多数人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境,不断挑战自己,成就梦想。我想没有那些男孩女孩,我的生命也因为了上面的人物而小小精彩了一番。
看到有些人的《我们毕业了》,也有羡慕别人生活的精彩。而自己的大学生活却简单、平淡如水。只是,再怎么平淡的时光,也是自己一一经历过的,回想起来也会有些令自己发笑的瞬间。当我明白了,“等待着往事发生”只是在电影里的某个场景后,一切也便变得释然了。那些平淡到可以滴水的日子,也是属于我的独特的时光。
捡樟树籽变得乌黑的手,怪摄影艺术家的长长的叹息,钓鱼竿的丝线被抛出去时发出的“呼呼”的声音,书页里来自不同时空的人事纠纷,爱恨情仇.....都像是一颗颗发光的珠子,串起来就可以当做我青春时光里最美的装饰品,虽然没有证书和闪闪发光的成绩那么耀眼,但是摸着也有切实的触感,贴着肌肤的柔软。
出社会后,看看人家光鲜的简历和体面的工作,果然是少壮不努力老大伤不起,一个日语一级考了几次都没过。再想想自己大学还真是没有一件事做得拿得出手的。就连学校那小小的征文比赛,我只是因为有奖金可以拿才投稿,最后把室友的名字全用了。一天有人突然叫室友去拿证书,后来我们看着那证书,总感觉大眼瞪小眼,各种怪味。图书馆里的征文,也是为了新华书店送的购书券。现在想起来,那时候就是再怎么不好的事,回想起来也可以让自己会心地一笑。即使是马克思主义老师的尖叫声,和教毛泽东思想老师的三申五令,甚至期末考试被当了,现在回想起来也是闪闪发光的,就像洒落在岁月里的珠宝一样,在时光的河流内闪闪发光。
早已过了无病呻吟的年龄,更多是需要面对生活的鸡毛蒜皮和鸡飞蛋。但有过的那段时光,怎么想也是奖赏。四年的时光,四年的简简单单,四年的澄澈透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