眺望

作者: 冯俊龙 | 来源:发表于2024-06-02 00:00 被阅读0次

    我不懂油画。但看到这幅色彩浓烈的油画作品,还是惊讶不已。画面上,脱皮的青松昂然向上、开放的格桑花密密麻麻,还有远处的山峦笔立陡峭、头顶的白云翻滚呼啸。强烈的视觉效果冲击,令我深深震撼。

    西藏蓝  作者 柴镖

    久久凝望,我忽然看见这幅画,画的就是我的家乡。少年时代的我,就站在画里没有了树皮的松树下面,目光跃过山脚下的山村,眺望山对面的山、山后面的山。绵延不断的山如同海浪,把我的梦想带到远方。只不过,我老家川北是丘陵,很少有松树,脱皮的松树更是少见,也没有那样峻峭的山,铺满皑皑白雪的高山更是没有。到是连绵起伏的山峦,山峦上稀稀疏疏的柏树随处可见。

    这幅画画的是西藏。西藏是我一心向往但还没有去过的地方。画作者柴镖是著名油画大师,他解说这幅画是专门给在西藏戍守28年的军人马玉荣作的。我是世俗的人,脑海中又一下子跳出“西藏、28年、高额退休工资”这样的字眼,目光不由自主地转向在座的马玉荣。

    今天的马玉荣比以前我看见过的马玉荣年轻了至少20岁。我认识马玉荣,他不认识我。我一直以为面庞黝黑、皮肤粗糙,脸上有明显高原红的马玉荣是(20世纪)40年代生人,也许是从西藏回内地有段时间,或者是其他原因,马玉荣今天的面容比较接近他的实际年龄,我才将信将疑地相信了他出生于1964年。

    “你们可能不大晓得,我的战友回到内地,说着说着话、走着走着路,忽然就倒下……”马玉荣情绪有些激动,声音明显变调:“你们可能不晓得,在西藏生活是多么艰苦!”

    莫尔画院·存古学堂杨菁芝老师讲解《西藏蓝》创作背后的故事

    西藏是高海拔地区,风景美丽得令无数人向往。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造成它不但高寒缺氧,太阳辐射强烈,在戍边军人站岗放哨的地方,很多地方更是空旷孤独。我从文学作品中,了解到不少雪域故事。那些旺盛的青春长年累月消耗在静寂的孤独山巅、茫茫雪地,那些成长的生命前赴后继消逝在无言的死亡山谷、苍苍林间,他们的战友明明知道自己也许就是下一个告别的人,但为了让更多人与亲人长久相伴,依然有人义无反顾坚持迈向永远不见的再见。

    我们有幸和马玉荣再见,他的战友们还在雪域高原坚守岗位,他们中的许多人会回来,有些人却不一定回来。“即使回来,不习惯内地生活的人还是有不少。”马玉荣说,“在西藏待久了,反到对内地生活不习惯,回到内地板凳还没有坐热,又往西藏跑。”学术资料上说,在高原待久了,由于机体缺血、缺氧,可能会导致全身血液循环减弱。从高原回到内地,一时受不了正常血液流动,只好又回到西藏去过那种他们已经习惯了的生活。

    我脑袋里“嗡”地一声,那些“高额的退休金”变成了一张张满是高原红的脸,那一张张年轻的面孔不再是模模糊糊的影子,而是一个个真实的人。我像他们那么大的时候,站在家乡没有脱皮松树,只有几棵单薄树干的柏树的山峦上,眺望山后面的山,那时山丘下面还有袅袅腾升的炊烟,还有绿色盎然的农田,还有整得鸡飞狗跳的家长里短。为了尽快过上“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城市生活,为了白天黑夜都能陶醉于香气迷人的流光溢彩,为了徜徉在活色生香的花舞人间,我从山下那条通往外面世界的公路,走进了城市,迈向人生的新天地。

    柴镖油画里,脱皮松树对面的雪山下,有一条蜿蜒曲折的白线,我好奇那就是我家乡从射洪通往西充的“西太公路”。但我又有些疑心,从中国到美国游学十多年,又从美国回到上海,再从上海到成都的柴镖,怎么可能知道西太公路?但狭窄得一泡尿可以从这座山撒到对面那座山之间的山沟,总有一条通向外面的路啊。让我失望的是,柴镖说:“那不是路,是绘画中的一种‘线性结构’。”我不懂“线性结构”,但知道没有路,那山里面的人怎么走出来?我有些着急起来。

    莫尔画院·存古学堂杨菁芝老师讲解《西藏蓝》创作背后的故事

    “西藏的好多地方都没有路,战士们的脚踩在哪里,哪里就是路。”马玉荣的话,让我想起在文学作品里看到的那些战士,在腐叶过膝的林间穿行,在荒无人迹的山脊露营,在深壑绝壁的哨位站岗,他们面前没有路,但他们眼中有光,心中有理想。他们把刮过来的风当成剑,把天上的云看成是马,再大的艰难困苦都可以击碎,再难逾越的鸿沟都可以跨越。有些人一辈子戍守边关,有些人年纪轻轻就把生命奉献给高原。他们站在脱皮的青松下,像青松那样挺立,眺望远方。远方是亲人,是祖国,是他们的魂牵梦萦。风雪冷酷,烈日烘烤,沉默孤独,都不能动摇他们笔挺的身姿。他们用血肉之躯,筑成钢铁长墙,他们用热血作动力,把山外面的世界守望。路在他们脚下,他们每一步踩踏,都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回响。

    我在川北小山村那个山峦之上,曾经沐浴着阳光,也曾经遭受过劈头盖脑的风和雪的摔打,青春懵懂的我向头顶那大片大片飘浮过来的乌云呐喊:“带走我吧,带我离开这个日出而作月升而息的地方,带我去看遍人间美景享尽世间繁华!”我不知道,马玉荣他们在冰天雪地的遥远西藏,站在脱皮的青松之下,也曾经沐浴着阳光,也曾经迎接过肆无忌惮的风和雪的洗礼,青春焕发的他们向头顶那大片大片飘浮过来的乌云呐喊:“云朵啊你把我的问候带到远方,远方的亲人啊你们不要担忧,我们一定为你们守住梦想和希望……”

    直到今天,我这个渴望在城市生活的山村孩子,因为这幅油画和在西藏戍边的雪域战士相遇,我才知道,相同的眺望有不一样的向往,曾经的熟悉有不一样的欣赏,山与山承载着不同的力量。难怪柴镖的油画里,天上的云朵那么白,白云后面的天空那么蓝。我为自己的无知和渺小羞愧,为今天终于知道自己的无知和渺小羞愧而欣慰。

    油画《西藏蓝》鉴赏会在四川第一社区黉门街社区莫尔画院举行(中为社区书记申民辉)

    一同鉴赏这幅油画的有报刊主编、大学教授、学校校长,还有全国闻名的街道主任,以及著名作家、评论家。他们凝望着柴镖的油画,沉浸在在马玉荣的讲述中,心潮起伏、讨论热烈。作家郎德辉给这幅油画取名《深远的“西藏蓝”》,他对柴镖作过深入采访,对马玉荣的经历也了解很多,当然对这幅油画赋予的精神内核更加深刻。从他极具抒情的评论散文《深远的“西藏蓝”:油画<西藏蓝>与当代中国西藏边防军人》中,可以领悟到更深远的意义。我以一个平常的普通人视角,看到的是不同的眺望。那是生活在这片蓝天之下,对美好生活的不同付出和不同期望。

    油画《西藏蓝》鉴赏会在莫尔画院举行

    我不懂油画,却从这幅油画中,更多地懂得了柴镖、马玉荣,以及如他们一样的更多人在不同岗位上,为时代默默的付出。

    站在不同位置,就会对生活有不同理解;对生活有不同理解,对社会就有不同贡献。不断调整观察生活的角度,尽可能不辜负时代、不辜负对时代无私奉献的人。这幅油画让我找到了另外一个眺望人生的角度,让我看到了隐藏在平凡之中的英雄们散发出的不一样的亮光,它会让我将来的生活重新开启另外一个方向。

    冯俊龙:文史学者,作家,评论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眺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oyjq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