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非要定义朋友是什么,我也不知道该怎么讲,定位这个名词可能是一个过程:
小时候:喜欢同样的玩具,同样的动画片。
小学:喜欢同样的游戏,能一起追跑打闹。
初中:同样的爱好,同样的兴趣,更有同样的喜欢方向(人、事、物)。
高中:…
未来:…………
时间在推移,认识再也增加,对于朋友的定义也越来越是不同,不再是一个小圈里的几个人,而是更大的舞台。

·也不知道为什么每天那么伤。
每天浑浑噩噩的走进班里,看着身边的同学,情侣的情侣,闺蜜的闺蜜,都有着自己的玩伴,而我就不一样,我没有,跟我玩得来的也就那么几个,可能就是跟我的脾气有关吧。
哪个人,班里都有不喜欢的同学,包括我,可能我更烦那种中央空调。当然,中央空调也是有优势这我不可否认,比如说关系户,这样,也是他的本事罢。
对于转班的人来说,慢慢的,小团体就形成了,原班的和外班的,每个人都有对过去的怀念,在我看来,在意的可能只是种形式,一种证明我来过的形式。
“融入,融入,不停的重复。”
很难,心里一直都会在与自己原来的处境相比,可能是好也可能是坏,现实就只能接受。
·“流水的女神,铁打的异想。”
有些人用行动来证明自己一文不值,一本不值可能有些过了,但是让人讨厌是真的。朋友两个字蕴含的东西,不仅仅是相互认识,更重要的是知道对方的底线,该问的不该问的,心里应该比其他人清楚。对于宅男我不抱有歧视的态度,只是在二次元的空间里顺风顺水,在真实世界里不要忘记别人不是玩偶。当然,这条线过了,情绪也就爆发了,谁都有甩脾气的那天。
记着,千万不要试探底线,毕竟反目成仇不是不可能的。
因此对标签这个东西,每个人都能贴,“好人”与“坏人”谁心里没点数,只不过是不和路子罢了。对于好坏时你是怎么看?不管是左眼还是右眼到底都是对错是非之选。

·需要救赎时,你又会在哪儿
很多人不是那种特别能放得开的人,尤其是和没有踏出那一步的人,对于你的尊重不希望成为沟通的隔阂,只是单纯的觉得这样能认真一些。
尊重是认识的第一步,那么开玩笑就是第二步了,不觉得开玩笑能会逗你一笑,只是认可了你在我心中的地位。
也许因为一个玩笑,一分钟,三分钟,一个小时,甚至24小时过去了。找她的那句“在吗?”如同石沉大海,丝毫没有惊起半点波澜。当然有时候还是等到了对方的回复,但是消息无非只是一句:“我忙。”
所以,由于太过在意,所以失望了也只能忍着,默默地给你发一句:
“你忙吧,我不打扰了。”
·“谢谢你的瞧得起,但我不需要。”
每个人都活在胆怯和阴影中,交友只不过是在寻找阴影的交集。礼让不等于退缩,若是真情,无须反复确认。
臭味相同也好,狐朋狗友也罢,这些人比那些带着面具的影子强多少倍,被黑影笼罩之时,眼泪也是一种自由。毕竟躲避是孤独者的狂欢。
别着急,时间会回答你。

·代码可以重启,时间不会再来
有人说:疲惫还原了一个人最真实的样子。所以更好,就是不怕讨厌,哪怕露出本面
任何人都如此,不愿随波逐流但是迫于形势压力只能于大流一起,自己的一点不愿就像大海里的一个浪花,不大不小,不痛不痒,想要走的更远,只能做的更假。
实际上我们都不怕失败,只是害怕在交际中受伤。
我们都认为,只有得到了别人的认可,才能体会到“自己的价值”。这点可能我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
通过讨好或满足别人,自然会获得别人的好感、好态度、好评价,自己就会感觉被重视,很有成就感。
得到别人的认可的确很让人高兴。但是否真的需要被人认可?未必。
在我看来对于认可的追求实际上就是介入别人的生活,一部分人认可,另一部分人讨厌(当然我持讨厌态度,所以如果你不喜欢,我可以退出)。
·认识你不是最能炫耀的东西但至少能让我自豪
年仅十几的我,交友圈就从几百人夸大了几千甚至几万,不曾可以去刻意交友,也不曾去无视交友。人不可能永远长不大,我兑现每个承诺,每句自己说的话。我也在接受你的提议,对别人减少敌意,甚至对你们收起脾气。只想跟你们一起创造奇迹。
我在变。
“友不负我,我不负友”所以我身边的朋友真的少,在别人那里我可能是你不起眼的人,但是我却把你看的很重。
有机会喝个酒,敬三杯,一杯为了真实,一杯为了自由,另一杯为了我们的未来。
·梦一场,无悔。

其实你越讨厌什么就要必须去面对什么。
像我这种人心里不舒服也不会告诉你 ,要么就是说话很冲,要么就是特别冷,你能猜出来最好猜不出来也就这样了 。
活在虚假的人设里真的很累,不用强调什么初心,不用着急做出选择。慢慢来就好,即使慢半拍。
——不要考虑能不能,考虑喜不喜欢足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