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孩子无论在什么条件下,都会慢慢长大,可是孩子成长过程却可以决定他长大后的生活。
我刚毕业时曾经去乡村义务支教,那时教的班级里的学生,大多数都是父母不在身边,我就是我们说的“留守儿童”。
平时的时候其实你根本看不出来他们会有多需要父母的陪伴,但一遇到问题,你总能找到和父母有关的根源。
比如,有一次一个学生跑来和我说,老师我一点也不想回家,放学后可以到你这写作业吗(当时我住在学校里),在得到我的允许后她每天都来找我,渐渐地我的办公室里学生越来越多,我很好奇,有一次我问到一个学生,为什么不回家,他说,老师其实回不回家一点都没有区别,没有人和他们说话,也没有人问起功课,更没有人关心他们心里到底需要什么。
其实平日里看起来快乐的孩子,很有可能因为父母爱的缺失,变得用坚强包裹着自己,一旦遇到危险,就像刺猬一样蜷缩起来,用身上的刺去防御。
有可能外出得父母,想的更多的是如何给孩子物质生活的提高,但真的离开后,孩子想你的那种心情用什么可以抚平?孩子学校的喜怒哀乐多想说给你听。
孩子在某一方面缺失,就会在其他方面表现出来,会变的更容易自卑和伪装自己。
留守儿童的弊端,不止是这些
学习上,注意力不集中,没有好的学习习惯,对成绩不在乎,很多可能会早早辍学,那就很容易重蹈家庭的覆辙,父母因为改善家庭经济条件离开孩子外出奔波,殊不知孩子也更容易跟随父辈的脚步一代又一代,那这样短暂的改变是否真能让后代受益?
知识改变命运,孩子就是未来,由于父母的缺席,造成心里的缺失,那么他很可能在生理和心理都会收到影响。
有时候父母不能用自己的眼光去丈量孩子的前途,在他心里什么才是最重要的?是那句可以有人能听到,能回应的“爸爸,妈妈”,而不是放学后冷冰冰的屋子。
我支教回来后很多孩子都辍学了,包括最开始和我说来办公室写作业的那个孩子,他们觉得,读书没有太多用途,倒不如早早回家干活或者能早点和父母团聚,到他们生活的地方其实也只能付出辛苦,不过我想,也许那样才是他们想要的生活,能感受到快乐和温暖,远比自己就在家乡读书来的重要。
所以当自己晋升为“母亲”这个角色时,就不要把“母爱”放嘴上,一个鼓励的微笑,一个安抚的拥抱,哪怕是生气时的几句牢骚,都是与孩子相处最好的桥梁。
动物尚且要等幼崽成长起来,可以自己猎食,才放心离去,何况我们人类自己呢?
孩子每个成长阶段都是独一无二,不可回放的,错过了就是错过了,遗憾的也许不是孩子,而是我们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