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我送女儿去羽毛球馆练球。昨日暴雨,今日天气特别晴朗,透亮,虽为响晴天,却也格外舒适。
女儿在车上问了我一个问题:“妈妈,我不明白为什么有些人只在三、四线城市生活,不去一线城市生活呢?”
我没有回答女儿,反过来问她:“你是怎么想这个问题的呢?”
“我是这么想的:如一个人没有能力、也没有机会来一线城市生活也就罢了。可是那些有能力、有机会的人呢?我想不明白,为什么她们只愿呆在三四线城市呢?”女儿还是很困惑。
我还是没有回答,反而想起了自己在十七八岁时提出的一个问题。那时,我知道了社会已经两极分化,也知道个别特别穷困的地方,需要别人的资助才可以活下去。我当年的困惑也相同:为什么不走出去找生存机会、找更好的生活呢?为什么不从自己贫脊的山村往外走呢?城市的机会那么多,出去就好啊!当年的问题,我也无法回答,再后来,四处漂泊,完全忘记的去回答这个问题了。如果不是女儿提问,我都不记得当年自己也有同样的困惑。
我告诉女儿说:“你今年10岁,就提出了一个有关生存的大问题。妈妈10岁时,一无所知,想问题不如你深刻呀!妈妈十七八岁才想到一个类似的问题。妈妈不知道如何回答你,你自己去寻找答案吧!”
羽毛球馆很快就到了,女儿认真打球,挥汗如雨。我呆在球馆的角落,看着《苏菲的世界》最后一个部分,恰好涉及到现代存在主义哲学家的观点。
在整部哲学史中,哲学家们一直想要探索人的本性。但萨特相信人并没有一种不变的“本性”。因此,追求广泛的生命的“意识”是没有用的。换问话说,我们是注定要自己创造这种意义。我们就像是还没背好台词就被拉上舞台的演员,没有剧本,也没有提词人低声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我们必须自己决定该怎么活。
——《苏菲的世界》
读到这段文字,我浑身一震,这不恰好是女儿提出的问题的一个很好的观察视角吗?
我们自己决定自己该怎么活,我们自己创造自己的人生意义,我们最终也得为自己的选择而承担全部责任。
一个人选择了一线城市生活也好,选择了三四线城市的生活也好,没有绝对的对与错、是与非之分。而一个人曾经的选择,始终会在夜深人静、独自一人时刻,被自己进行灵魂的拷问。不管这个人曾经的选择如何,不管这个人的现状如何,如果他面对自己对自己的拷问,始终心安,那么一切顺遂;如果心不安,那么个中的煎熬,也只有他自己体会得。
人,最终需要面对的,是自己。因为是自己决定了自己的一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