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沙梁最古老的建筑群,由北向南,第一个是我家所在的土坯墙体,黄泥墙面的月亮门大院,第二个就是青砖拱门,青砖墙体,白灰砖缝的忻州大院。我不能准确描述是何人建于何年?据说是早期占据卓资山东、西、北三条街的刘、王、高三大家族之高家,高堂柱、高成柱兄弟的豪宅。高氏兄弟来自山西忻州,自然就叫忻州大院了。从建筑结构上推测,应该是在水泥普遍使用前就有了。解放后忻州大院自然不再属于高家。
在我孩提时代的记忆中,忻州大院里住着两位对卓资山,至少是对北街人民有恩有德,做出杰出贡献的人,郝阿姨和杨大爷。
郝阿姨裹小脚,衣着样式和布料与普通妇女没有区别,但穿在她身上总感觉不一样,干净、整洁、清新。每当见到她时,手里总是拿着一个用白布包着的洗脸盆,东家出西家进,或者被牵着小毛驴的乡下人接走。镇里和周边村里,几乎每一个50后、60后新生儿,来到这个世界,见到的第一人不是父母祖辈,而是郝阿姨。我亲眼见过在小弟出生三天后,郝阿姨上门,用她那个白颜色,盆底有个红十字的搪瓷盆,为小弟洗澡。
杨大爷戴口罩,赶一辆只有一匹辕马的马车,车上用木板国成一个长方形槽。每当他手中的铜铃清脆地摇响,各家各户,各单位门市,便把垃圾倒在他的车上。东、西、北三条街走一趟是他白天的工作,夜里还需要喂马。他去逝了,街道为他在忻州大院开了追悼会。传说他去过朝鲜,上过战场。因为不识字才当清洁工,因为身体不好才戴口罩。
1968年上学后,我常去忻州大院玩,同学王文亮、杨建平就住在大院里,大院里的人不是全讲忻州话。
2019年,阔别50年后,我回到北沙梁,试图寻找童年的影子,拆了,拆的踪迹全无,一点点可拍照片的地儿都没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