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故乡童年
童年里的故乡

童年里的故乡

作者: 微雨凭栏 | 来源:发表于2020-03-08 13:33 被阅读0次

    每个人都有故乡情结,岁月沉淀着它的味道,那无法磨灭的印迹渗透在血脉中骨髓里,在时光流逝中慢慢蒸腾慢慢发酵,无数与它相关的片段恍若昨日,很是神奇,难以解释它愈久弥新的存在,终是无法释怀……

    我曾生活的故乡是一个偏僻贫瘠之地,在我写过关于它回忆文章的回复中,很多人强调了它作为铁路编组站的枢纽作用,而之于我,阿吉拉地区更像个每每想起都有无限温暖的小镇子。

    一条长不足2公里的东西向小马路把它分成南北两部分,说小马路也不过就是经常铺垫炉渣的一条不时返浆的盐碱路。路南边主要是家属住宅区附带学校,北面主要是功能区和职工单位。印象深刻的是工委,派出所,邮局,小饭馆,办事处,粮店。里面有一些熟悉的面孔都会随着写下的文字浮现在我的眼前,比如粮店扛面袋子的一个叔叔,金属灌斗前称米面的一个胖胖的阿姨,他们脸上时常都沾着白白的面粉。记忆力就这么奇怪,如水之柔软和坚韧。

    马路南面有我们最喜欢的供应站和菜站……

    说来奇怪,离开那里已经三十多年了,可是对它们的记忆却能清晰到每个细节,比如供应站里面最靠东北角是卖糖果的,那种卧着的长方形大口玻璃罐子里形形色色包装的糖果,螺丝转儿,牛奶糖都像是就在眼前。再比如旁边大院子里的菜站有一溜石头板的柜台,来了新鲜菜人们就挤成一堆伸着拿钱的手。

    总是在梦里一次次地回去,又在梦醒时伤感地返回……

    故乡之于游子是不是就是欢欣和怅惘你来我往的地方,而童年里的故乡就是无数次你所经历的人、事、场景和细节不断交叠回响的地方,那是个淡然安静温暖和逃避躁动去疗伤的地方,所有的繁华钱权都无法使它相忘,……

    我们的住宅都是一个模子复制出来的灰砖平房,横纵交织在那里,算是最早最简单的民居了吧,后来满眼都是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时候,阿吉拉已经付诸为一个符号,那样的平房变成我记忆里追寻的温暖。

    去一些偏远地区,这样的建筑会一下子激发我心底最深的怀念,那种亲切感让我目不能移,忍不住在胡同里逡巡来去,在儿时的影像里流连……

    没走出阿吉拉时,以为世界都是这个样子,每栋房子6户住家,有个小院儿,有个菜窖,有个小凉房放煤、劈柴、杂物或用来夏天做饭。每排房子都有若干栋,最南面接壤哈林格尔乡,是附近最熟悉的农村,有一些铁路人的小优越,喊人家二娃子,地老大,又爱去人家的供销社看看新鲜……

    排、栋、号就是你的定位,这几个数字就是阿吉拉人脑子里的GPS,多少年后人们相遇只要一提你家几排几栋几号,就会迅速在脑海里搜出阿吉拉版图,定出你准确的方位,包括你周围的环境设施邻居,它太小了,人们彼此都很熟悉。这也是多年后阿吉拉不再有民居却不改对这个地方有无限深情的缘故。

    记得房子自动分成东西两部分,人们会说我家是西边的或我家是东边的,应该是以一条南北向的河沟为界的吧,中间一大片是阿吉拉小学的南北校区。后来又多了最东边的一片房子,我们叫新房。所以,西边,东边,新房就成了我们家属房的大致区域。

    栋与栋之间很窄,就是胡同,小时候这窄窄的空间就是我们欢乐的世界。我们在里面画格子丢石子儿,挑小木棍儿,扇三角,双腿翻上墙练倒立,搬小板凳边乘凉边看小人儿书。

    排与排之间空间比较大,通常是一群群的孩子们跳方格,打沙包,跳皮筋,撞拐,但要防备时而骑车穿过的大人们。

    那时都是人与人最直接的交流,彼此都是对方的玩伴,天天腻歪在一起,吵吵闹闹都是情谊。大多数人都有个外号,说起来竟比本名来的还响亮,饭点儿的时候,阿吉拉上空会响起张三李四回来吃饭的吆喝,然后孩子们作鸟兽散,整个阿吉拉暂时安静下来,夕阳也慢慢落下去,这三个区域的房子笼罩在祥和的晚霞之中,高高的水塔欣赏着自己的剪影,或有微风轻轻流动,野花兀自摇曳,偶有远处机车的汽笛长鸣,三两个人骑行在余晖中……

    那时家家都很穷,却少有忧虑虚空,都做着最简单的梦,有着最纯粹的笑声,那快乐的童年如今已是最奢侈的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童年里的故乡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pudd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