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万词汇鸿沟”(The 30 MillionWord Gap)这一著名概念,来源于美国学者Betty Hart和Todd R. Risley的长期追踪研究,在美国教育界引起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可以通俗地理解为,孩子满3岁,同伴之间的词汇量可能相差了三千万。
三千万!而且,就算这些孩子在进入学校教育后进行词汇的恶补,这种鸿沟也是很难填平的,研究认为:儿童词汇学习的“发展轨迹”是很难改变的。
接触到这个理论的时候,兜小兜(不到2岁)的语言能力其实已经超出大多数同龄孩子的水平。当时我也是好奇,我们没什么理论指导,就是自然而然地陪伴中发现,他确实说话说得早(明明是男孩还常被人点评“女孩说话早”),词汇量大,句式丰富,甚至常常冒出自带修辞手法的“金句”,我们除了开玩笑抢着争论是谁的基因强大,好像也觉得这一切有迹可循。
大部分朋友看到兜小兜的视频和语录,都会感叹“强大的基因”,似乎认为我从事文字工作,兜爸也是文笔和口才不差,所以娃的语言能力较强……事实上,我妈说我小时候根本不爱说话,简直是内向(至于我婆婆倒是自信地认为孙子是随他儿子)……但我有深刻记忆的是,在我三岁前后,爸爸每天都会给我念诗读书,这样的启蒙对语感的培养可能真的有些重要。
关于“三千万词汇鸿沟”,百度一下就有很多资料的,我此前也整理过文档分享给一些朋友。生娃前我也是个育儿白痴,想着生了娃就甩手给家人让自己继续潇洒。然而,现实是我竟成了一个爱学习钻研的妈妈,很多内容我不仅仅是读,我还会做笔记,不断吃透。
这篇研究对我是有启发的,写下这篇读书笔记,并不代表完全认同其中的观点,毕竟我也不是什么专家,我也是在参考中学习……刚好手上积累了好多学习资料,这次整理出更容易消化的版本,顺便结合兜小兜的语言智能,做一些个人记录和思考。
PS:每个孩子的禀赋都是不同的,说话的迟和早都不代表什么,爱因斯坦4岁才会说话呢!兜妈还是那句,技能不是最重要,重要的依然是有趣,有爱,有心吶。
01
在讨论这个研究之前,文中介绍一个概念:社会经济地位(Socioeconomic status, SES)。SES在社会学、经济学和教育学中普遍使用,是对个体或家庭收入、教育、职业等因素的衡量指标。注意,这是一个基于家庭的收入、教育、职业的综合考虑,而不是简单理解为“富二代”或是“寒门之子”,毕竟,中国还是很多有钱父母的教育、职业和素质都不咋滴……
研究发现,家长对儿童所说的词汇量(低SES家庭:616词/小时;中等SES家庭:1251词/小时;高SES家庭:2153词/小时),按照每周100小时的成人照顾儿童时间计算(儿童每周清醒的时间)发现, 一年52周,在孩子满36个月时,高SES家庭的儿童约累积听到词汇4500万,中等SES家庭儿童是2600万,低SES家庭儿童是1300万。也就是说,高SES家庭的孩子,至少比低SES家庭的孩子,在四岁前多“听”到了3200万词汇。这就是“三千万词汇鸿沟”的来源。
那,是不是简单理解为增加词汇量,多跟孩子说话,孩子就能说好话?非也。
举个例子,如果我们用“BB语言”跟孩子讲话,从出生开始到3岁,可能反复用的都是一些叠词和孩子化的句式,稍微复杂的句子就绕开,或者进行翻译,那孩子的有效词汇量可能就受限了。
记得看《爸爸去哪儿》时林志颖就说过,不要用BB语言和孩子沟通,不要低估孩子的理解能力。兜小兜从出生到现在,家人都是用正常的语句和口吻和孩子沟通。在他四个月的时候,我每天自己在家带娃,不知道要说什么,于是开始给他讲绘本,念《声律启蒙》,也唱了很多童谣。
翻看视频、兜小兜语录和我写的推文,我整理了几个节点:
1岁5个月,掌握了全家人的姓名,会说很多单词和短语,会从1数到10;
1岁半,最先完整唱出的竟然是一首潮汕版的童谣,特别爱和大人对话;
1岁7个月,他能用普通话背诵《声律启蒙》第一节,会说很多日常句子;
1岁8个月,他用粤语唱了《月光光》,用英文唱了《小星星》,会背诵更多童谣;
1岁9个月,自主和大人聊天,会描述绘本上的场景,擅长各种反义词……
1岁10个月,自创金句不断,爱提问,爱讨论,爱顶嘴,跟他聊天简直太好玩了……
尤其印象深刻的是,一岁9个月,沙巴旅行归来,某天散步抬头看月亮,他一字一句慢慢地对我说:“妈妈,
月亮又大又圆。乌云没有挡住月亮。小猫咪爬上屋顶。猴子在吃香蕉。萤火虫很漂亮。
”这是他旅行的所见所闻(也是结合某些绘本语句)呢,谁能想象一个这么小的孩子能如此清晰描述场景,而且画面这么美!
02
差异的产生绝非一蹴而就,是来自儿童从出生,一点一滴日常生活经验的累积。研究提示人们关注亲子之间每天、每小时、每个句子乃至每个词的互动和沟通,因为正是这最基本的交流单元,组成、构建了儿童学习经验的大厦,也造成了不同背景儿童发展的巨大、难以弥补的鸿沟。
“三千万”产生的根源,并不仅仅是家长和孩子说话的“量”;而是源于知识的差距。 “把每句要讲的话多重复几遍”,儿童的语言环境并没有变得更“丰富”,而很可能是变得更“啰嗦”。
而且,在学校里专门的“词汇学习”,效果远不如生活中,通过大量地、使用低频词汇讨论孩子感兴趣的话题的自然词汇习得。忽视词汇背后的“知识”,仅仅关注作为语言的词汇本身,对孩子的学习和语言发展都是错误的方向。举个例子,我们很多中国学生去到国外,英语成绩很好,这同样是对“词汇”本身的一种学习结果,并不见得语言应用能力和理解能力比本土学生强。
更明智的家长,是给孩子更多表扬、更少斥责、和孩子说话表达的意思更复杂、更倾向于和孩子深入讨论某个话题。换言之,不同家庭背景的父母,从情感、语法、语境多个维度来看,和孩子说的“话”,在本质上就是不一样的。
用心聆听,充分尊重,多加肯定,注重情感和语言的深度交流。除了妈妈,爸爸或许会有更好的表现。兜小兜只要和爸爸在一起,可以一直问答问答问答,讨论讨论讨论。每天傍晚一起去散步,父子俩就着沿途风景天南海北地热聊,根本停不下来,就算没有了话题,也可以一路背着诗唱着歌,开开心心一唱一和,特别和谐。
▲兜小兜常常这样和爸爸一起“玩音乐”,他除了会十几首儿歌,更会唱各种爸爸爱的民谣,《成都》、《花姑娘》什么的,会阿黛尔的《HELLO》,还会好几首他奶奶跳广场舞的歌……我们,也没有刻意去过滤……
如果早就习惯和孩子进行话题讨论,你会发现他们其实有巨大的创造句子的能力,虽然看上去有点不太正确,比如兜小兜就喜欢顶嘴:“你一点都不乖,我一点都乖!”“我没有长大,我长小了!”“我没有拉尿,我拉了好大一个黄果树瀑布!”
而且,他也会自主进入一种“讨论”模式。比如,小孩看到吃的可能会吵着马上吃,但是兜小兜得先跟你讨论一下,“姨姨,你的蛋糕在哪里买的?”“是在前面那个蛋糕店吗?”“卖蛋糕的那个姨姨在吃饭,没有关门吗?”“这个蛋糕是什么味道的?”“我最喜欢吃蛋糕了!你觉得好吃吗?”“这个盒子打不开啊,怎么办呢?我想个办法!”
不到2岁,兜小兜从来不乱按手机发语音说一些听不懂的词,而是已经会用自己的逻辑跟大人对话了。
03
除了多读绘本和日常的多互动对话,我唯一给孩子看的APP就是叽里呱啦了,很推荐。兜妈虽然英语过了六级,无奈也是哑巴英语,兜小兜会唱的英文歌和单词,都是上面学的,顺便,我也学习了……
有的爸妈喜欢用电子产品播放故事或者歌曲哄睡,但我们家几乎是从父母口中出来,累但是也享受这个过程,因为声音所倾注的感情,连几个月的宝宝也会感受得到。不管如何,与孩子的互动,是需要父母高度参与,这不是老师、老人或者机器能随便替代的。
另一个自然地支持儿童词汇学习的互动方式,就是很好地回应孩子的问题。研究表明,18-60个月的孩子,平均每小时问成人50-120个问题,绝大多数是向成人寻求信息。孩子的提问并不是特意想要学习词汇,但是父母详细丰富的回答,不仅能提供答案,更能够自然而然地支持孩子的词汇学习。
兜小兜最常问的是,“这是什么呀?”有时候是在看书,有时候是在生活中。比如,他靠在藤椅上,会突然转过身摸一摸靠背,问我:“妈妈,好舒服啊!这是什么?”我不仅仅要回答:“这是靠背呀!”我会回答:“这是椅子的靠背,你靠上去很舒服对吗,你看看沙发上有没有靠背?”他过去摸一摸靠上,高兴地回答“对耶!”我继续说“我们很多地方都有靠背的,我们坐在车上也会有靠背,靠上去就舒服啦!还有什么地方有靠背呀?”他搬来他的小椅子,惊喜地说:“这里也有耶!”
所有关于儿童词汇的学习,都指向一个关键的途径:孩子通过了解、探讨他们感兴趣的话题获得大量的词汇。孩子真正需要的,是“更好”的词汇。
利用图画书亲子共读、讨论孩子感兴趣的图画书内容、基于图画书的主题,提供孩子信息丰富的对话就是十分有效的、家长能够掌握的、支持儿童词汇学习和认知发展的方法。
在互动中,家长们需要谨记的原则是:把语言和真实的场景、你所了解的知识结合在一起;语言是帮助儿童构建知识框架的手段,尽量回应孩子感兴趣的话题和提问、帮助孩子深入地、具体地了解他们想知道的内容,这就是让孩子变得更聪明的关键所在。
▲父亲节的时候,未满2岁的兜小兜还唱了自创的改编歌曲《世上只有爸爸好》,他乐此不疲地改了好多首歌,基本套路是根据实际情况,把歌词里面的人物名称置换成他想要表达的……
04
以上,是我结合一些理论研究和自己的经验做的笔记啦。
最近,有个大学的闺蜜提起,自己的孩子(2岁半)“输在了起跑线上”,说一个比她家大三个月的孩子,能背四五首古诗还能唱好几首儿歌了,而她自己的娃,还什么都不会……
当时我也是心直口快,马上回应:“这很正常啊,兜兜一岁7个月都会背《声律启蒙》了,现在还会《诗经》了,不到2岁掌握的诗词童谣歌曲加起来都有几十首了吧……”
事后我觉得自己说得确实有点太傲娇啦,应该要反省……作为一个“炫娃狂魔”的妈妈,总是忍不住嘚瑟自己的孩子长处,这还是可以理解的,但关键是,闺蜜说那个孩子的表现全因带他的奶奶来自大城市见识广所以才教得好……我瞬间又怼回去:孩子如何,都是父母选择的结果,都是奶奶帮忙带娃,可是你每天下班会回家面对娃啊,如果你在乎你完全可以教啊,而不是怪老人家什么都不懂而毁了孙子啊……
忍不住连续发了好几段话给她,然后,就没有然后了。群上静悄悄的了。其实我这闺蜜很优秀,多年来锲而不舍地考公务员,今年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感觉自己成为了自己最讨厌的那种妈妈……为何要打抱不平呢,这都是个人选择,都是选择的自由啊!
常常会有很多人问我,如何坚持母乳喂养了,如何给孩子读绘本了……本来我就觉得“好为人师”是蛮可耻的,但被问到了还是忍不住一股脑门地说,然后换来对方一句:“你去哪里学习了这么多知识啊!”
自问比起身边很多优秀的妈妈,我真的是差远了。但是懂我的朋友都知道,我对孩子的寄望不是他多聪明、多优秀,获得世俗的成功,也不需要赢在起跑线,那些真的不重要,在我们这对父母身上就看淡的,自然不会期望到孩子身上。“成功”不是个人魅力的源泉,“真我”才是。
所以,一切晒娃的“炫耀”都不是指向他的技能如何超越同龄人,而更多的是,我想要分享一种感知孩子成长的快乐,分享这一段没有辜负彼此的亲子时光,也分享一些在育儿过程中不断修正自我的思考。
七年前,我是刚毕业跑文化线的记者,给自己贴的标签是“文艺女青”,那时候就喜欢《新周刊》的一篇文章,“这个时代鲜花盛放,我们是野草闲花,自有暗香。奋力挤进大时代的主流圈子做时代的弄潮儿是一种活法,在大时代边上做一个我自有我梦的自在者是千万种活法。”
“时代是个局,做个局外人,也不错。”带着一颗文艺少女心,继续做文艺辣妈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