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常说:“民以食为天。”儿女托母亲的福来到世上,母亲能够生之已是伟大,能够不辞辛苦地时时刻刻为子女端上一碗饭,便是如何也说不出的情分。
可从前我不喜欢母亲。作为母亲的第二个孩子,我并不沉浸在“千金”的虚荣之中,相反的,我格外讨厌自己的身份。与同龄人的母亲相比,我的母亲已经老去,这不仅使我比自己的兄长少享受母亲的关爱,还要多承受自己的母亲与其他母亲“异化”所带来的后果。小到平时母亲在校门等待我放学时,学生们从校门涌出奔向自己母亲的那一段距离,我要承受别人异样的“关怀”——为什么她的母亲这么年老?这是她的奶奶么?我明白母亲的年老并不是谁的错,而别人无意识的询问会使我顿时陷入窘境,仿佛穿着奇装异服的自己一下子被暴露在公众面前供人娱乐一般。我会为了自己的“尊严”去和别人争辩。母亲问过我,会不会因为自己的年老觉得很丢脸,我先是一怔,又故作坦然地宽慰着母亲。在年少的时光里,我从未真正体会到母亲每日每餐所包含的东西。大概是养育儿女的希望,亦或是对幼女的愧疚与不安。
家长与学生之间本就有着说不出的隔阂,母亲的年龄更是加大了这之间的距离。犹记得小学时,数学老师将我的母亲叫到学校里,当面说着“你的孩子太笨了,你领回去教吧”,母亲脸上的表情恭敬中带着苦涩。对于只有初中学历的母亲而言,如何教?早已赶不上学校的教育进程。那之后的夜晚,母亲和父亲花了几个小时将数学习题做了一遍(还有的题是实在想不出来的),逐题逐题地讲给我听,直到深夜。换做年轻的母亲,自然是不用如此费心力的。每回忆到此,心中便隐隐作痛。那是怎样的无助与辛酸呢!从那以后,“自己来”变成了我保护母亲和保护自己的武器。以至于直至现在,对于母亲“跟不上”的关心,我也会把问题由繁化简,云淡风轻地说着“没事”。
母亲的一碗饭高考,属于儿女和家长的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处于青春期的我们,困于学习而又心绪难平。面临着升学压力,背负着父母的希望,生活自然是压抑无趣的。有时看我心绪不平,烦乱不堪,母亲也是搭不上话的,总是小心翼翼,常常是话到了嘴边就咽下去了。随着年龄的增长,母亲能做的似乎越来越少,好像只剩下照顾饮食起居了,自然是全部的心力都倾注于此。有时母亲知道午饭我向来是不上桌的,都是把饭菜放在大碗里一并端到书桌前,方便时间最大化地利用。那大碗是陶瓷的,印着淡紫色的兰花,外圈是一圈金丝,用久了便不像从前那般亮眼。大碗肚子大且深,用母亲的话说,是很能“装货”的。每天中午坐在桌前,放在桌上的定是不重样的三四种吃食,营养自然不必多说,颜色也是好看得很,就洋洋洒洒地铺在白米饭上。白米饭也是颗颗饱满的,一粒粒稍硬,正合我的胃口。有时配在旁边的是当季的水果,又或是精致的点心。每餐的那碗饭,饱含的是母亲那单纯的念想。作为一位老母,面对自己的女儿,想帮忙又觉得什么都做不了,只能单纯地把自己为数不多的能做的事情做到极致,哪怕只是那一碗饭,朴素,简单,却是最能体现世间母爱的东西。
母亲的一碗饭如今在外求学,也难以改变曾经母亲“惯”出的习惯,总是挑剔食堂的吃食不够精致,远不如母亲的一碗饭。大概是里面少了些爱的滋味吧。
院系:文学院2016级
姓名:李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