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来如此,便对吗?”——鲁迅
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嬴政为了促进与大家的感情,在咸阳宫中举办了一场大型团建。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
七十名博士集体举杯向嬴政敬酒,这群人可是高级知识分子,文化大佬。
敬酒一般得讲两句。
博士周青臣代表博士们向嬴政敬献祝词,他说:“过去的秦国土地不过千里,偏处西陲,仰仗着陛下您的神灵圣明,平定海内,驱逐胡人。”
又道:“如今,日月所照之处,无不服从大王。往昔的诸侯之地被今天的郡县代替,天下人人安乐,再也不受战争之苦。大秦帝国可以传之万世。自古而看,无人能比得上陛下您的神威与功德。”
虽然周青臣这些话有点奉承的意思,但是,说的也是事实,嬴政听了后这个感动啊。
他沉醉于酒精与成功的喜悦当中,回想过去创业过程的艰辛,再看看眼前盛大的场面,这一刻的繁华,真美!
![](https://img.haomeiwen.com/i25716418/a3a32a3001badde3.png)
突然,一声“周青臣,你面谀陛下,是何居心!”的斥责从博士方阵中传出,随即走出一人。
晴天一声霹雳响,和谐安宁的气氛被打破了,大家一起看向发言的博士——淳于越。
淳于越说:“我听说商、周两朝均传承了千年之久,原因是它们大封子弟、功臣作为诸侯,以辅佐王室。如今陛下拥有天下,但是,大王的子弟却没有尺寸之地万一出现了像齐国田常那样篡夺姜姓王朝权力的大臣,没有诸侯辅佐怎么办?”
大家听到这个例子心里一惊,田氏代齐是战国初年齐国的一件大事。
齐国原本是周朝开国功臣姜太公的封地,老姜家的地盘。
田氏来到齐国之后,逐渐发展起来,内心的欲望也在极度膨胀。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田氏采用小斗进、大斗出的借贷方式拉拢民众、收买民心,齐国百姓尝到甜头后,纷纷奔到田氏门下,田氏势力与日俱增。
羽翼丰满的田氏铲除了其他公族的势力,并于公元前378年夺取政权,代替姜姓成为齐国国君。
群臣们正在思考时,淳于越又接着说:“我认为,不效法古人而能长期执政的王朝是没有的。周青臣当面奉承陛下,只能加重陛下的错误,周青臣不是忠臣!”
情况比较明朗了,淳于越支持封建制,反对嬴政大力推行的郡县制。
![](https://img.haomeiwen.com/i25716418/71130bfafe50e031.png)
嬴政听了淳于越的话,内心很生气,他是坚持推行郡县制,维护中央集权。
他收了收笑容,兴致全无,并对大臣们说:“此事事关重大,应交付廷议。”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力挺郡县制的李斯第一个站出来反驳淳于越的观点,李斯作为一个辩论高手,他提出了三点反对理由:
第一:时代不同,方法不同。
五帝治理天下的方法并不相同,夏商周三代治国的方法也并不完全沿袭,各按各的情况治理天下。这倒不是三帝、三代有意要标新立异,而是他们所处的时代不同,因此,治国的方法也不相同。
第二:情况不同,策略不同。
如今陛下开创大业,建立万世之功,本来就不是一般愚儒所能明白的。何况淳于越谈的都是夏商周三代的事,怎么值得仿效?那个时代,诸侯相争,广招游士,如今天下大定,法令一统,百姓应当努力种地,士人应当学习法令。
第三:议古非今,虚言乱实。
现在有些人不学今人而只学古人,非议当世,扰乱百姓之心。我斗胆说一句话:古代天下混乱,没有人能够统一天下,所以诸侯之间相互兼并,议古非今,虚言乱实。
人们光知道用自己学的东西诽谤皇上所立的新制。如今皇帝一统天下,私学非议朝政。一听到皇上的诏令,就议论纷纷,不是心非,就是巷议。谏言只是个名,标新立异才显得高明。
![](https://img.haomeiwen.com/i25716418/5390dbc59b264761.png)
接着李斯又说道:“如果这种局面不禁止,那么,皇上的尊严就会下降,形成结党营私,危及大秦帝国的统治。”
李斯也是一个实干家,他紧接着对这种现象提出了解决办法,也就是中国历史上臭名昭著的焚书令:
不是秦国史官写的史书全部销毁。不是博士官职务的需要,各地藏匿的《诗》、《书》和诸子百家之书,全部交到郡守处集中销毁。
有胆敢再藏匿或聚众谈《诗》、《书》者一律处死,有胆敢以古非今者灭族。官员知情不报,同罪。令下三十天不销毁者,受黥刑,罚作城旦。
医药、卜筮、农家之书不在禁毁之列。今后有人要学法令,就跟着官吏们学习。
李斯认为禁止是上策,不实战就少说话,最好给我闭嘴。
嬴政听了李斯的建议,也为了彰显自己推行郡县制的决心,他立即下令说:“我看可以,就按照李斯说的办。”
嬴政下达焚书令,导火索是博士们关于封建制和郡县制孰优孰劣的争议。他这样做是堵上了博士的嘴,但是却堵不了历史的嘴。
“议古非今,虚言乱实。”这种现象是应该治理,但是烧书太过极端和偏激。这种想用暴力手段来控制舆论的政策,注定是得不到人民的认可与支持的。
嬴政做这件事是想维护统治,但恰巧相反,焚书令却站在了人民的对立面。这是秦始皇的悲哀,也是一切独裁者的悲哀!
毕竟,历史是由人民书写的。
明朝的余继登在《典故纪闻》卷四中写道:"顾自古国家未有不以勤而兴以怠而衰者,天命去留,人心向背,皆决于是。”
当然勤劳也要用对地方,为人民服务,才是长治久安之道。
参考资料:《史记·秦始皇本纪》、《资治通鉴》、《王立群读史记》、《史记·李斯列传》、《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