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烤焦的巧克力酱
何以为军人?
军人深谙“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却依旧“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对此,蛟龙突击队的八位成员:杨锐、徐宏、顾顺、李懂、佟莉、陆琛、张天德、庄羽,当之无愧。八个人,妥妥的,脸盲、名字盲的我,一个不少都记下来了。他们深入战乱的他国,越过枪林弹雨,拯救中国人质,抢回黄饼,要让恐怖分子知道“一个中国人都不能伤害”。
护送侨民的车被迫逼入战区,两军对战,硝烟四起,尸横遍野,武警带着侨民躲进其中一间楼房。与此同时,恐怖分子用平民制造汽车炸弹,向着政府军迎面炸去,“boom”的一声,血肉横飞,别说保命,或许能死有全尸都是福气。
外面枪声、爆炸声此起彼伏, 让狭小的房间内充满着绝望,抱着小孩的爸爸,用佛珠祈祷的女人,双眼通红的领事长......恐怖分子慢慢逼近。武警透过窗户观察敌情,来了,四目相对,枪声响起,夹杂着呼喊声,武警被击倒。恐怖分子将枪口对准了侨民,千钧一发之际,杨锐带领蛟龙击毙了恐怖分子。
杨锐走到侨民面前说到:“我们是中国海军,我们带你们回家。”
顷刻间,对于主旋律电影宣扬意识形态的偏见烟消云散。简单的一句话,简单的一个词,在这样的场景下胜过所有华丽的辞藻,暖到心里去了。
那个用生命呐喊出“迫击炮”三个字的杨锐,那个铭记着何为蛟龙的徐宏,那个鼓励队友的神枪手顾顺,那个克服压力终于一击即中的李懂,那个巾帼不让须眉的佟莉,那个爱吃糖的硬汉张天德,那个克服恐惧用最后一口气修复信号的庄羽。
他们是英雄,是军人,是人。
“一个中国人都不能伤害”,是他们用性命捍卫一方和平;
“别怕,我们是中国海军,我们带你们回家”,是他们用身躯抵挡回家路上的荆棘。
蛟龙突击队何以为记者?
著名战地摄影师罗伯特·卡帕说:“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靠得不够近。”
曾经梦想成为一名记者的我也坚信着这么一句话。记者的责任是寻找真相,靠近真相,揭露真相。和军人一样,一名优秀的记者必须时刻谨记有些东西是比生命更加重要的。虽然并不是每个记者都是战地记者,也不是每个记者都要上战场,但每个记者都有自己的战场。
在这部充满男性气质和男性荷尔蒙的电影中,有三个重要的女性,海军佟莉,人质邓梅,还有就是记者夏楠。
在05年的伦敦恐怖袭击中,夏楠失去了先生和孩子,从此她发誓要和他们干到底。她为了拿到威廉手中的资料坚持一同深入敌人腹地,为了救出邓梅主动提出用自己来交换,在紧要关头可以拿起枪就是干。
记者和军人,一文一武,虽然职称不一样,工作用具不一样,但就其本质终究是一样的。
军人驰骋沙场,金戈铁马,为的是保卫祖国和人民;
记者直击现场,揭露真相,为的也是建设更加美好的家园和保障人民利益。
夏楠何以为战争?
“不生在战争国家永远无法体会战争的可怕”。
确实,生在和平国家,很多人对战争的恐怖是没有感性体会的,都是冰冷的定义,即一方侵略另一方。战争片数不胜数,耳熟能详的《拯救大兵瑞恩》《血战钢锯岭》《敦刻尔克》等等都在给我们讲述着一个个战争故事,但是几乎都是二战的题材,难道我们今天真的就全球和平,天下大同了吗?
显然不是,和平与发展依旧只是时代的主题,全球局部战争仍然连绵不断。《红海行动》以也门撤侨事件为背景,让观众着实体会了一把“真实的战争”。
那遍地的残骸,血淋淋的特写,不断冲击着耳膜的枪声和爆炸声,以至于在二刷的时候,我后排一个小孩子被吓哭了。
而最让我感觉恐惧的是,一个炸弹下来,一车的人全没了,哪怕侥幸幸存,也断手断脚。一个幸存下来的人脚被炸烂了,被就救起的时候,脚上的皮没有一块是完整的,像一块破布一样耷拉下拉,里面的骨头、血肉清晰可见。
这就是战争啊,不知道会弹从哪里来,不知道炸弹被埋在哪里,不知道下一秒和你在一起的人是不是还活着。
看完《红海行动》,感触很多,戏里戏外,都让人肃然起敬。
不管我对现在社会的种种现象有多少不满,但仍旧感激这个国家给了我一方和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