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爸爸强迫喜欢物理的李玩学习英语开始,就预示着这是一场“大人”和“孩子”的斗争。当然,通常,“大人”总是会胜利的。
当李玩说“我不喜欢狗,让爸拿走吧”时,我们知道,这是一个谎言,她喜欢狗,只是不喜欢用狗打发她的爸爸。
当李玩给狗取名叫“爱因斯坦”时,我们知道,兴趣这个东西是挡不住的,就连给狗狗取名也是物理学家的名字。
当李玩对狗狗从排斥到喜欢时,我们知道,喜欢是挡不住的,藏得了一时藏不了多久。
当李玩为了找走丢的爱因斯坦竭尽全力时,我们知道,她在与大人的不理解做抗争。因为大人始终不懂一只狗对于没有父母陪伴的她有多重要。
当爸爸现在的妻子送她一只假爱因斯坦时,我们知道,假的就是假的,和真的不一样。可是大家都睁着眼睛说瞎话,连自己的小伙伴表姐也察言观色地倒戈了。
当爸爸因为爷爷受伤奶奶差点走丢对她动手时,我们知道,李玩要变了。她在那个孤独的,模糊的卫生间里开始变了。
当李玩开始关心爷爷奶奶的健康,当她不喜欢的英语拿到最高分,当她为了爸爸开始学着敬酒,爸爸终于说她“懂事了,长大了。”可是,懂事是判断长大与否的唯一标准么?那么是不是所有大人都是懂事的呢?比如像爸爸那样为了利益说着一个又一个谎言么?比如像表姐那样会察言观色么?比如像阿姨那样伪善么?比如像老师那样无视动物的生命么?比如像爸爸的领导那样装腔作势么?
当爸爸带着误会和偏见质问男同学为什么让李玩喝酒,李玩反问:“你不是也让我喝酒么?”当爸爸包庇玩耍时打到奶奶的弟弟,李玩说:“你应该让他向奶奶道歉。”当李玩把准备抛弃的假爱因斯坦又抱回来,当假爱因斯坦被阿姨要求送到狗肉饭店时她再一次满城寻狗,当她在爸爸领导的饭桌上夺门而出赶着看博物馆的展,我们知道,她不甘心就那样长大。
后来,她抱着被大家欺负的假爱因斯坦叫出了一直不肯叫的“爱因斯坦”。
后来,她忍着天生的排斥硬咽下讨厌的牛奶。
后来,她当着大家的面咽下领导夾过来的狗肉。
后来,她看到真的爱因斯坦走过却一脸平静地说:“刚才那条狗好像是爱因斯坦。”后来,表姐带她去认狗,她说:“我刚才好怕爱因斯坦认出我朝我扑过来,幸好没有。”幸好没有么?那又为什么会一个人在小路上崩溃大哭呢?
后来,在英语演讲比赛上失败又在物理竞赛上拿奖时,她问奖励自己的爸爸之前把狗送到了哪家饭店,爸爸带她去了流浪狗收容站。于是我们知道,爸爸其实没有那么残忍,也没有完全不理解她。于是她对爸爸说:“谢谢。”懂事的她却让爸爸留下了眼泪,爸爸捂着她的眼睛不让孩子看自己流泪的样子,并说:“我不是个好爸爸,不是个好爸爸。”
谁不曾抗争过呢?谁不曾倔强过呢?谁不曾相信过呢?谁不曾坚持过呢?最后,还是都变成了大人。
最后,看着学滑冰的弟弟接过讨厌的牛奶又把牛奶吐出来,看着他在滑冰场一次又一次摔倒,看着弟弟伸手想扶教练却永远扶不到,看着教练一遍又一遍重复:“自己站起来。”“再试一次。”“这不是学会了么。”她笑了。那是带着无奈和想明白的苦笑。
我们,就是这样,变成大人的啊。
可这,就是真正的大人么?

(想起来之前听过的一个故事。现在的教育理念叫我们教孩子独立,坚强嘛,所以孩子跌倒时我们不再慌张地跑上前去扶起来,而是冷静地说:“没关系,自己站起来。”于是有一天一个家长说,奶奶有次在厨房跌倒了,孩子在旁边看着说:“没关系,自己站起来。”
当我们太冷静时,是不是也太冷漠了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