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幸爆雷在全网产生了不小的风波,由此而产生的舆论阵营很有意思。
这次事件无非就三种声音。
第一种声音是瑞幸造假会影响中概股,对今后其他中国企业上市造成影响,甚至对中国创业企业、非盈利企业长期化生存是致命性打击。
拜托,你当华尔街资本家看国籍賺钱么,美股造假的事件多了去了,熔断也数不胜数,人家不是照样玩,阿里巴巴,爱奇艺,京东等中国企业,瑞幸事件后就没有资本青睐了?显然不可能。不过这次之后面对中国企业的审查可能会越发严格,但金子就是金子,再严的审查面前也变不成石头。
第二种声音是微博“国货之光”“薅社会主义羊毛”等发出支持瑞幸声音的普通消费者,除去混于其中抖机灵调侃的部分人,支持瑞幸的群众还是占据了大多数。
为什么会有这种声音出现呢,分析其中原因,我总结了两点。
一要从我们国家发展的轨迹中找答案,开放初期,不少外资来中国投资建厂,资本家不是慈善家,通过剥削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是他们一惯的方式,自然而然也薅了我们不少羊毛,当然,我们的本土企业也一直受到外资的压制。经过十几年发展,突然!有一家中国企业竟然薅起了资本主义的羊毛,这种压抑多年爆发的畸形的愉悦,加上国民越来越强烈的爱国主义烘托,也就不奇怪了;
二是作为普通消费者,他们考虑的是咖啡的性价比、口感、服务,众所周知瑞幸没有自己的咖啡豆种植基地,没有自己的外卖配送系统,店铺也是租的,几乎全靠供应商。那么瑞幸的核心价值就是他的性价比,相对于星巴克40元左右一杯的咖啡,20元、几十元,甚至几块钱就能喝到的高品质咖啡,这无疑对消费者来说是最实惠的。毕竟大部分人过的都是茶米油盐酱醋茶的普通生活,瑞幸咖啡无非是性价比最高的生活调味品,就像不断受jia huo影响的拼多多,仍然可以站稳电商行业。
如果你问我这种声音对吗,不好说“对”,但错了吗,想一想也没“错”,不管如何我们都不应该站到诚信的对立面,可因事出而产生的果与消费者站自身角度考量问题来说,又没错。
那问题在哪里呢?
深究声音产生的根源,也就是只看瑞幸的做法,瑞幸确确实实是错了,也无需用“资本市场本来就不干净”的言论洗白,但不是错在了诚信,资本世界不应该用道德作为界限,而是要遵守规则和契约精神,利用规则合理避税的“不诚信”和直接打破规则、掀翻桌子做法还是天差地别的。
但单对于这种支持瑞幸的声音我想说,存在既合理,相对于暴跳如雷的公知站出来歧视和打压相反,我觉的因为历史遗留问题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而产生的差异,没必要过度抨击,也没必要用利用道德的枷锁去绑架,就像你不能要求乞丐注重饮食健康。将理性和客观放在呼吁企业“诚信”经营、完善国内审计机制而不是矛头直指站在其他角度观察的国民,岂不是意义更大。
第三种声音是会对中国的国家形象造成影响,最近国外政客一直拿中国疫情数据造假开刀,这次瑞幸爆雷可是让他们逮到了好机会,疯狂谣言、污蔑,抹黑中国。
对于第三种声音,我觉得是大家都不想看到的,也是瑞幸爆雷破坏力最大的,就是会对中国的国家形象产生影响,这也就不难发现为什么证监会发文谴责中强调了瑞幸是在开曼群岛注册的了。但是,我们也不用过度悲观,漫天哀嚎,毕竟不管有没有把柄,因为意识形态差异和对中国发展状况不了解、不认同所产生的充满敌意的眼光也会存在。
把瑞幸定位民族之耻的言论也难免过激,美国企业造假早有先例,体量也比瑞幸要大的多,也没见得对美企造成什么公信力的影响。不卑不亢,完善各种机制,孕育创业沃土,培养出更多扎实、强大、有价值的企业,才是最正确的态度。
启发:此次瑞幸事件是企业发展中高管决策的失败案例,但对于普通的互联网人,或者青年创业者,有没有可以学习的地方呢。
我觉得还是有的。
首先,瑞幸在事件发生后的魔幻行为不得不说是一场史诗级的危机营销,这种不被常人理解的操作,门店的宣传标语,官方微博号点赞自己造假的新闻,陆正耀的“元气满满”,后来看来相互组成了一场免费的实战营销教学课。
我们常人的惯性思维是解决争议,而瑞幸最大化去强调争议,加大曝光,直面危机,巧妙结合东西方意识形态差异,找到了发挥空间,几个小时完成了一年销售额的战绩,这种略带顽皮却心思缜密的谋划,像极了那个爱上推特的男人,我只想说“牛*”,学到了。
当然不排除自爆前已经做好了规划和预案,一切都是按照安排好的进行,自爆行为就看起来不那么让人疑惑和费解了。
最后,美国对于财务造假的处罚非常严格,瑞幸大概率是要面临破产的处境,但最后挣扎这一下是不是会有一点生还的可能,还是蛮期待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