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程彦暄
“限塑令”的出台和实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塑料制品使用量的下降。但是目前一些地方依然在免费提供塑料袋。随着外卖等新业态的发展,塑料垃圾甚至出现了回潮现象。近日中国青年报对2007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受访者认为农贸市场(67.6%)的塑料制品使用最缺乏限制,然后是外卖(59.7%)和快递(55.2%)领域。66.5%的受访者觉得当前“限塑”多停留在倡导层面。
“限塑令”,与其说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全国大倡导,倒不如交由地方去各显神通因地引导。普通塑料袋,说到底也是一种商品,要在市场上参与买卖交易。为了最大限度限制塑料垃圾,市场上推出了可降解塑料袋、纸袋、布袋等购物袋,想以此逐渐取代普通塑料袋的“垄断”地位,然想法虽好,但现实却并不“买账”。
试想,身为草根群众,一则塑料袋再贵,也很难超出可承受、可支付范围;二则塑料袋使用便利,处理简单,无后续清洗保存麻烦;三则市场上依旧有不少商贩免费提供塑料袋,到手的“方便”又何必拒绝呢;四则垃圾围城、塑料污染、难以降解等危害,虽说严重,但并未发展成我们“眼前的危机”,故而很难形成强烈而统一的“限塑”意识!
正因如此,非强制下的“限塑令”,欲要取得理想结果,单纯的倡导恐难实现。唯有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引导,先局部后整体,方能逐渐转变群众意识,形成良好习惯,自然拒绝普通塑料袋。
诚如面对垃圾分类,同样是意识习惯问题,宁波亚太酒店物业公司创新推出将垃圾分类积分与微公益绑定,同“10+1微助学”社会公益组织合作,以垃圾分类积分兑换助学金,并以业主名义或直接捐助,或购置文具等助力贫困学生完成学业。此举不仅大大提高了人们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久而久之还养成了垃圾分类习惯,成为自然行为,既解决了垃圾分类问题,又助力了社会公益事业,可谓是政府、社会、第三方机构、居民的共赢。
由此可见,改变人们的意识习惯并不难,难的是引导方式是否“对路”。既如此,不妨去充分调动社会、市场等各界积极性,或购买引入第三方机构,或对接社会公益组织,或鼓励企业改良生产等,充分发挥政府、社会、市场的优势,形成互补,合力解决“限塑令”限而难减的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