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戴氏春秋
鲁春秋之一:诸卿及军制 —— 3.3 参考晋、郑等其他邦国军制变

鲁春秋之一:诸卿及军制 —— 3.3 参考晋、郑等其他邦国军制变

作者: 有殷天乙汤孙师虎父 | 来源:发表于2024-02-27 05:20 被阅读0次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文责自负。   文/有殷天乙汤孙师虎父


        晋国在西周末期的晋文侯在位时,在东周王室的合法性问题上发挥了决定性作用,根据清华简的记载:

        ……邦君、诸正乃立幽王之弟余臣于虢,是携惠王。立廿又一年,晋文侯仇乃杀惠王于虢。周亡王九年,邦君诸侯焉始不朝于周,晋文侯乃逆平王于少鄂,立之于京师。三年,乃东徙,止于成周,晋人焉始启于京师……(清华简.系年)

        也即晋文侯通过杀携惠王、迎立平王于京师、东迁成周而再造周室,所以晋侯的身份当为侯伯,即相当于晋文公后来在“践土之盟”(前632)中的地位:

        ……丁未,献楚俘于王……郑伯傅王,用平礼也。己酉,王享醴,命晋侯宥。王命尹氏及王子虎、内史叔兴父策命晋侯为侯伯……(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所谓“用平礼也”即指后来命晋文公为侯伯之礼数,就是比照当年周平王策命晋文侯的规格。晋国由于从此需要同时承担“勤王事”和“御戎狄”的重任,其军制标准当为“大国三军”。

        不过翼城系晋国在分封公子成师于曲沃后急速衰落,并最终被后者取而代之(前678):

        ……王使虢公命曲沃伯以一军为晋侯……(左传.庄公十六年)

        再次被册封的晋国就只有一军了。曲沃伯实际上基本继承了原来翼城系晋国的全部领土和人口,虽然多年内战导致国力有所削弱,但“三变一”并非其动员能力的真实体现,而是说其不再担任侯伯,也并非王室卿士,当然也就无需承担更多的军事义务,只要管好自己领土范围内的事情就可以了。当然此册封的实际主导者正是虢仲,从虢国的角度来说,利用重封晋国的契机将其降格为一般的区域性小邦,理论上其卧榻之侧将减少一个巨大威胁。

        而大约同一时期略早的郑庄公曾经为王左卿士,承担对成周以东方向征讨的责任,也曾经多次配备三军,譬如郑庄公败南燕的“北制之战”(前718):

        ……卫人以燕师伐郑。郑祭足、原繁、泄驾以三军军其前,使曼伯与子元潜军军其后……(左传.隐公五年)

        郑国的疆域和人口此时相对有限,绝对谈不上什么大国,但是由于“任王事”必须配备三军的规格,哪怕每一军的人数可能大为缩水,远远达不到所谓“万有二千五百人为一军”的水平。甚至在兵力不足的时候还得调动其他王畿之内的封国参战:

        ……郑共叔之乱,公孙滑出奔卫。卫人为之伐郑,取廪延。郑人以王师、虢师伐卫南鄙。请师于邾。邾子使私于公子豫,豫请往,公弗许,遂行……(左传.隐公元年)

        就是说为了平定大叔段之乱(前722),郑国自己兵力不足,还得调动王人、虢师、邾师和鲁师联合参战,可见其兵力捉襟见肘的程度,但不影响其“大国三军”的规格,主要就是基于郑庄公作为卿士的地位。

        而在周王室与郑国公开撕破脸的“繻葛之战”(前707)中,周桓王和郑庄公都在形式上按照各自身份“顶配”了“六军”和“三军”:

        ……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王为中军;虢公林父将右军,蔡人、卫人属焉;周公黑肩将左军,陈人属焉……(左传.桓公五年)

        也即王人、虢师、周师、蔡师、卫师和陈师组成了形式上的“六军”,其规模当然不会是每一军都达到一万多人,仅仅是为了证明天子的身份而已,所以在实操上仍然按照中、右、左压缩为三军。

        ……曼伯为右拒,祭仲足为左拒,原繁、高渠弥以中军奉公,为鱼丽之陈,先偏后伍,伍承弥缝。战于繻葛……(左传.桓公五年)

        类似地,由于郑庄公已经失去了左卿士的地位,无法再调动王人或者畿内其他邦国随同其作战,所以郑国的“三军”跟齐、鲁等国的“公车千乘,公徒三万”肯定不在一个量级上,仅仅是出于强调自己原先的身份以及战术上的考虑而分为三路人马而已。

        失去“大国”地位的郑国,虽然战力上一贯强悍,但是考虑到其领土、人口相对有限,处于四战之地,且外交上定义为依附于晋、楚两强之一,不太容易也没必要继续保留三军的规格。按照襄公十八年晋率诸候伐齐的“平阴之役”(前555)记载:

        ……于是子蟜、伯有、子张从郑伯伐齐,子孔、子展、子西守。二子知子孔之谋,完守入保。子孔不敢会楚师……(左传.襄公十一年)

        当年郑国“六卿”的分工如下:

    平阴之役郑国诸卿位序

        即郑国分为两军,右军由冢宰子孔、司徒子展和司空子西统帅留守郑国,而司马子蟜、令正伯有及少正子张率领左军奉郑简公随同晋国伐齐。此分工当与郑庄公时候有相当不同,本质上就是因为其“国格”由天子三公下降为一般的诸侯。

        相反,此时其国力相比春秋初期的郑国当有相当提升:

        ……许灵公畏逼于郑,请迁于楚。辛丑,楚公子申迁许于叶……(左传.成公十五年)

        即许国经过与郑国一个半世纪的冲突后(前576),终于不堪袭扰而迁移到一百多公里以外楚国“方城”之外的叶,成为楚国的藩篱。而许国旧地则成为郑国领土,即“乾溪之役”中楚灵王对右尹子革所谓:

        ……王曰:“昔我皇祖伯父昆吾,旧许是宅。今郑人贪赖其田,而不我与……(左传.昭公十二年)

       可见郑国的疆域、人口规模在其积极经营下已经大为扩展,但军制的变化主要与其邦国的定位有关,并非其动员能力的直接体现。下面我们继续讨论晋国的后续变化。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鲁春秋之一:诸卿及军制 —— 3.3 参考晋、郑等其他邦国军制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sjtz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