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完《情人》,老实说我欣赏不了。
为什么看《情人》?
毫不客气地说,我能找到这本书来看,完全是因为豆瓣评分的推荐。众所周知,和知乎一样,豆瓣是大量知识分子和文艺青年的聚集地,豆瓣上的书籍或电影评分,在近年来已经成为许多人看书或观影的一项重要参考标准,在很多时候,为我们节约了许多筛选的时间。
所以,在前些天我有点不知道看什么书的时候,我戳进了豆瓣高分top前250的书籍排行榜,我一路看下来,挑选了几本自己比较感兴趣的,《情人》就在此之列。
我最先看《情人》,因为它是小说,还因为它篇幅较短,看起来快就很容易产生成就感嘛。《情人》这部小说是真的不长,而我却是耐着性子才把它看完的。
《情人》讲的是什么?
杜拉斯写了一个我不知道该怎么描述的故事,我觉得它太无聊。凭借我依稀残存的记忆,大概讲的是一个贫穷的法国女孩和富有的中国少爷的爱情故事,其间夹杂着诸多作者对儿时家庭生活的回忆。
一个友邻说,“自传体、回忆录、虚幻现实主义、意识流、一个女孩的臆想,这些东西加在一起,想想都觉得可怕”。我本人没有此位书迷那么博览与见地,当时看到他的短评却觉得很解气。
关于《情人》的一点感想。
相信大家都有过这样一个体会,中学时期语文老师总会甩一个书单,书单上多是世界名著,然后让我们买来读。而我们打开这些书的第一页就觉得无聊,看完之后也觉得无聊,心想着这就是一般的故事,哪有大家吹的那么神奇,还没有网文小说好看。
我就是常常这样想,但我可能还有点“不坚定”,我会想着,自己可能都不懂,可能是阅历还不够,读不到文字下面的意思,领悟不到作者想要表达的真正含义……总之为“这本书其实很好”找各种理由。
我想这可能是我不能表达出自己想法的一种表现形式。我不能坚定一个想法,似乎随时都有被更改的可能,我在做出一个想法或决定的时候会想很多,而最后出来的想法很大程度上就不是自己真正的想法,掺杂了太多其他东西。
一开始对于《情人》也是,虽然脑子里想的都是:哎这本书怎么这么无趣,作者到底在讲啥?但秉承着对“高分书籍”的迷信,我坚持读完了,尽管在小说结尾,依然在吐槽相爱却不能在一起的老套。
后来,也是为了证明这本书还不错,自己没有浪费时间来读这本书的观点,去豆瓣翻了书评。可真是庆幸,我看到了刚刚上面那位友邻的评论,他说出了我想说的,就好像自己咳出了一口浓痰。
为什么突然又这么说?因为我开始明白,无论对于什么,都应该有属于自己的判断,不能因为权威,不能因为大众,就随意更改原本的思想,至少在让外来观点入侵自己大脑前,让批判性思维来检验检验。
以前总是不明白,高分电影、高分书籍下面的一些一两星的差评,我以为既然大多数人都认可了,那一定是好东西,我要是感到一般般,那就是我自己的问题,或是阅历浅薄,或是审美观不到位。
然而这种观念危害性很大,这样的人常常被别人带偏,极容易被误导,当然,这种人也是最受别有用心的人喜爱的。
诚然一些高分书籍、高分电影,它们确有被赞赏的地方,但你感到无趣,感到不好,也是你的权利,其实不必像我一样纠结太多东西。
或许有些书、有些电影确实需要积累了相当阅历之后才能了悟,才能引发共鸣,但是对于当下的我们来说,那些过于深刻地书籍,的确不适合现在来读,因为我们只能读到一层意思,而那一层意思看起来确实不够精彩,是不好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