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书评影评杂评们
《从莲花中浮现:日本佛像与寺院解剖书》书后感

《从莲花中浮现:日本佛像与寺院解剖书》书后感

作者: 青绿人间 | 来源:发表于2023-10-29 08:14 被阅读0次

    这本书是荐书团赠书,当初是喜欢这个名字”从莲花中浮现“,很有禅意,拿到书一看是佛像与寺庙解剖书,有意思!但有一些担忧,之前看的国内一些《园冶》《营造法式》,真的读的很艰难,虽说古文功底还过去,但是没有建筑功底,每次解读又高高在上,读得又晦涩又痛苦,中道崩殂的居多,但转念一想,是日系书,最擅长深入浅出,《极简笔记术》类科普读物或上野千鹤子的一些对谈,大多在这点上做的不错。读完此书后,更加感慨他们的精细,科普性和趣味性兼具,不过于娱乐化,也不生涩难懂。

    了解了他们STUDIOWORK工作室构成后,团队大多是70+,能让年轻人愉悦进入这本书又不太轻浮,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毕竟关于建筑与佛教知识,有种驾轻就熟、行云流水的从容感,一个个俏皮又生动的知识不是一个个弹出来,而是体系化、图谱化出现在我眼前,逐渐的,一个佛的世界慢慢建构,并非夸他人贬自家,论文化精深,中华民族确实不遑所让,但是文化传播时,我们的写作者是不是过于高高在上,国内出版的所谓科普读物或儿童读物,我读起来并不能感受到编撰者或创作者的用心,知识像一道壁垒,深入了解是一个痛苦的过程,正如这次山西之行前,我试图无数次阅读古建相关的读物,都太生涩和难以想象,是怎样的架构和世界,而这本《从莲花中浮现》是我唯一读完的,带着她的“一花一世界”,我去迁移知识解读山西古建,其中搭子对和风文化很是不屑,觉得这有什么值得对比的,日本学也只是学了皮毛。我其实不太认可,佛教本土化的过程在日本也是成功的,他们甚至用美学加固了理解和传播了影响,又反过来影响了中国当代一些审美。我们应当取长补短,同样的东亚文化,大陆国家和岛国的区别在哪里,他们学到哪些,继续哪些,又将其发展到何处?这些也可以作为我们今天重新“书写中国故事”的借鉴。

    为何有此感受,在山西我感受到自己的无知,有一种迫切想去了解中国古代文明,宗教融合、区域文化地理对政权的影响、佛像背后的世界……然而在阅读时,又回到那种艰涩感中,对于一个门外汉无功利性阅读,又实在没什么坚持下去的欲望,即便对梁林先生再多钦佩,也不足以支撑我读完。于是,我又拿出《从莲花中浮现》,即便有很多不一样,最起码巩固下佛造像和她所居是如何呈现世界的,先搭个柱础,又是非常丝滑的读完。我甚至给云冈石窟的小红书安利了这本书的结构,那天连麦,他们又提到欢迎大家集思广益,共同推介山西,过了大半天,收到一条分外倨傲的回复,“这本我是没看过,但要是我推荐,可以看一下《云冈十看》。”我仔细检查了自己建议,并没有任何不敬,只是表达能否有这样的“解剖书”去系统而有趣得了解古建和石窟,因为之前也有图书行业的从业经验,大致知道选题、出书的一些面,于是我取关了。怎么说呢?我们满满的文化财富,有种大国自嗨的资本,即便不吸收普通爱好者,也有其生存空间,也许我、我们这类刚刚入门者,从来都不是他们传播知识的理想受众,故而从来不会有人愿意真正去科普,每次寻找荐书,看到腰封上巨大的“入门”,内心都忍不住戏谑,又一个“诈骗犯”,然后我就像被渣男PUA的痴心女子,再去尝试,然后发现,呀,又被虐了。

    故而,我此处并非针对所有古建类书籍,只是在阐述一个入门者阅读的痛苦和对冠以“科普”之名一些书的无奈。其实在这些过程中,我也阅读到很多精美的图书,这类图书我个人觉得又走向另一种极端,只是介绍在何处和摄影者,对于精髓避之不谈,虽然惊叹,但又觉得索然无味。我的预期是进入这个古建世界,这些皮毛只能解腻,并不能营养消化。因为赛道不一样,之前是教育图书,不知道这类的策划编辑在开组会时是如何讨论的,就没有一个人提出我们这类人的需求,况且日系书、台系书这类科普做得很成功呀。所以我们为何置之不理。

    再次读完这本书,跟搭子分享时,被安利了新一波书单,决定再次去探探水,这波书单里有两本,《穿墙透壁》《斗拱飞檐画古建》,也许能让我进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从莲花中浮现:日本佛像与寺院解剖书》书后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szmi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