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标签学习法」应对信息指数级爆炸

作者: b2e9c48f0f6f | 来源:发表于2016-02-03 22:28 被阅读507次

    文|一直在加班


    图片来自英剧《神探夏洛克》

    7年前,我还在电脑上折腾一款国产收费新闻客户端,幻想自己打开电脑的时候,能够有最近的新闻直接推送到我面前,让我及时跟紧世界的脚步。

    7年后,我的iPhone、iPad、T1,每天每个时段都在给我不厌其烦地推送着世界各个角落、各行各业、公众的个人的、公司的社会的、文艺的猎奇的各类信息。

    这7年时间,我身边的信息由稀少迅速成指数级爆炸,仿佛我刚刚还行走在一片荒芜的旷野上,突然背感一阵冷风,回头一看竟是滔天巨浪,将我冲得晕头转向。不但无法吸收,反而狂吐不止。

    旷野与巨浪,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稀有,促成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向

    • 过去稀有的,是信息的数量。几乎5年前,我们在信息上极为匮乏,书和杂志成了我们主要获取信息的通道,所以在那个段时间,信息以“块状”形式存在,是一种固态、离散、静止的性质。这种性质,决定了我们在学习上可以按照用“积木”堆砌的办法,把一本一本的书累积起来,进而在我们的心智空间上填充知识。这种知识的学习,更加在乎“拥有”和“占据”。

    • 现在稀有的,是关注的节点。随着信息的充裕和爆炸增长,让人的注意力变为稀有“物品”,注意力的价值越来越具有价值(扫一扫二维码也能获取礼品)。这个时间中,信息以“流状”形式存在,都说现在是“碎片化”,但按照信息摩尔定律(信息量每一年半增加一倍),信息即将会成”粉碎化“,甚至”液态化“,以至于信息最终如同清风拂面一样,让人不再察觉。而这种知识的学习,则不以“拥有”和“占据”为出发点,直接能够上来就用就行,最直观的例子就如现在的共享经济,你不必买车也能够享受私家车的便利。

    这样导致的最大问题就是,有的人将在“大数据”中游刃有余,大获其利,而有的人则可能什么都无法获得。

    还好,我们无论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下,都会有相应的工具“与生俱来”。在信息洪流时代,人类社会自然也会进化出相应的工具,谁能用好,谁的生存下去的质量越高,越能把握时代主动权。

    这里仅介绍印象笔记(个人还在用Teambition、奇妙清单、有道云笔记,这些在处理工作事务中更加具备优势,印象笔记在处理信息上更胜一筹)。

    印象笔记带来知识吸收学习的一项很重要的工具,就是“标签”。如果学过计算机数据库的同学,肯定就能够明白,计算机能够快速调用和查询大型数据,靠的就是标签。

    实际上在人脑是不能够达到计算机硬件储备那种记忆能力的,但是电脑不具备人脑的复杂数据处理功能,人脑可以通过简短以及图片、指标等小样本数据,牵引出其他更多数据。这让人脑和电脑就具备极为相近的信息调用能力。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记忆宫殿」。英剧《神探夏洛克》中的卷福头脑中就有一座记忆宫殿,而在第三季中他最大的反面对手「马格努森」竟有比他更大的记忆宫殿,存储欧洲许多国家和名流的秘密。这虽然是电影设计的牛X情景,但是通过后天学习,也是能够使用工具开发出来的。

    卷福最强对手,大脑储存巨量信息

    这个工具就是「标签学习法」


    1、使用原理。如上所述,信息爆炸阶段的特点,是让信息变得更快、更多、更细、更散,如果沿用“搭积木”的传统方法,最直观的结果就是被信息湮灭。(当然,研究古文化的不必在意)之所以被湮灭,就是后期更新的数据信息会不断叠加在老数据之上,人的大脑无法像电脑硬盘那样“来者不拒”的存储信息,信息处理只能停留在二维平面的“脑图”结构,这种情况在信息更新节奏慢的情况下可以应用自如,但无法在信息爆炸时发挥作用。

    而另外一个原因,则在于人类对于知识驯化的历史中,掌握了一项重要技能——造概念。我们身边许许多多庞杂的知识,都可以用简单的几个字进行归拢(西方文化更加喜欢将复杂的系统知识形成概念,如某某定律)。比如“癌症”,要知道,癌症并非像手指划开一道口出个血、肺部产生发个炎那么简单,它是一个系统病症,而如果要让这种系统病症全部普及给社会,则需要耗费巨大力量。这种概念的知识创造,得以让我们的知识能够不受限制进行传播和学习。特别是在信息爆炸阶段,身边的概念每天都在变化,简单如“屌丝”、“PM2.5”,复杂如“供给侧”、“金融脱媒”……这些概念的产生,极大加速了知识的产生,也提升了我们掌控的难度。

    这个时候,你就希望能够有种办法或者工具,不但能够从横向同一时期或同一领域的知识整合起来,而且更加希望,将不同层面、不同时期的信息联系起来。这在过去是无法实现的。而现在可以,因为我们有大量的信息处理软件,比如印象笔记。

    2、以点为点——用标签抓住你认为具备价值的每一个信息。
    这里,前一个“点”,代表身边流动的信息点。自互联网流行以后,“词条”成为时代走向的风向标,短短的一个词条背后,可以挖掘巨量其他信息点,比如最近“袁庚去世”,我在关注“袁庚”词条后,进一步挖掘“蛇口”、“工业开发区”、“改革开放”等知识点,进而又从“蛇口”挖掘“招商局”、“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平安”、“万科”,进而从“万科”挖掘出“王石”、“宝能”,进而从“宝能”挖掘“万宝之战”、“股权”、“资产兼并”、“重组”等等……

    在存储这些信息时,通过手机端或者PC网页,可将相关新闻或者百科直接存入“印象笔记”,并在“标签”栏中,输入标签关键词。

    进行多角度标签输入

    这就犹如英语单词中的词根,看似单词浩如烟海,但如果把握住关键词根,就能够演化生长、挖掘出无数信息,并保持多而不乱。

    3、以点为线——让标签之间生长联系。
    光挖掘出信息还仅仅只是第一步,信息增值的第二步在于发生联系。如上“蛇口”信息点继续为例,继而挖掘“王石”,再到“宝能”,即可发现这条“袁庚去世”信息竟与前段时间吵得沸沸扬扬的“万宝之战”扯上联系,进而能够发现——为什么在蛇口工业区能够产生万科、华为,而万科、华为在当时的背景下受到国家政策支持推动,从而让王石、任正非这样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个人不持有企业大量股权,而是将股权交给国企或分给全部员工。

    这些不同的信息点的连接,直接让信息获得生长,提高自我价值。

    以标签为统一维度,自动联系同种标签信息
    4、以线为网(面)——让标签形成知识层,累加堆积形成动态知识库。
    这一点,需要时间积累、沉淀。如今,越来越多的创业公司开始抓企业知识沉淀。马云说阿里巴巴实际是搞DT的,亚马逊最近在美国开了几百家实体书店,说这些都是依托其20多年网上售书的数据积累打造而成。无论如何,信息数据无论对于组织还是个人,将越来越重要。

    当今!(注意,不是未来)评判个人信息知识储备标准已经不再是一年看了多少本书了。从去年开始,我也不再喜欢在网上评价自己一年读了多少书,获取如何如何的知识。

    现在!评价个人信息知识储备的标准已经变成了你个人信息沉淀和积累的MB,或者是G。

    我们过去记录下很多读书笔记并未发挥价值,原因则在于技术手段不能跟上。记录的信息之间无法产生联系。但运用标签,则可在软件中查看标签统计,形成自己的知识积累和累加。

    积累标签,亦是积累知识
    这些积累的知识并非你网上右键另存在硬盘上的文档,而是经过你自己「筛选」-「阅读」-「标签」-「链接」-「整合」形成的生态网路,是一张编织成拓扑结构的动态网络图。她能够随着你年龄的增长而丰富,随着你岗位的变化而增值,随着你心情的变动而内附情感,就像我现在写下这篇文章一样,她成了我生命的一部分,我随时都拥有她,而她也将成为伴随终身的智慧。

    坚持原创,转载请简信,感谢捧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用「标签学习法」应对信息指数级爆炸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teek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