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向甲午》第一章大国衰败——“汉、唐、宋、明未有之事”(16)
- 《走向甲午》第一章大国衰败——“汉、唐、宋、明未有之事”(1)
- 《走向甲午》第一章大国衰败——“汉、唐、宋、明未有之事”(2)
- 《走向甲午》第一章大国衰败——“”汉、唐、宋、明未有之事”(3)
- 《走向甲午》第一章 大国衰败——汉、唐、宋、明未有之事(4)
- 《走向甲午》第一章大国衰败——“汉、唐、宋、明未有之事”(7)
- 《走向甲午》第一章大国衰败——“汉、唐、宋、明未有之事”(10)
- 《走向甲午》第一章大国衰败——“汉、唐、宋、明未有之事”(11)
- 《走向甲午》第一章大国衰败——“汉、唐、宋、明未有之事”(15)
- 《走向甲午》第一章大国衰败——“汉、唐、宋、明未有之事”(14)
北宋王安石推行的青苗法,本意是在青黄不接之际,以低利率将钱粮贷给百姓渡过难关,从而遏制高利贷盘剥,打击土地兼并。这项改革举措,曾在浙江鄞县等地进行试点,并大获成功。但是,当青苗法通行天下后,却产生了出人意料的结果。由于中央将青苗法落实情况作为地方官重要考核指标,官员们为了政绩而高招迭出:有的官员将贷款数额作为硬指标、硬任务层层分解下放,摊派强逼百姓借贷,让百姓们苦不堪言;有的官员打着为国库增收的幌子,肆意提高贷款利率、延长贷款年限,条件甚至比高利贷还苛刻;有的不良官吏借放贷还贷之机,敲诈勒索百姓,搜刮民脂民膏,害得不少老百姓家破人亡。
执行层面的偏差,使青苗法背离了改革者本意,沦为荼毒天下的恶法。
但在历史上,青苗法绝非个例,结局与立意相悖的改革比比皆是。其中最富于戏剧性的,莫过于明末裁撤驿站改革。
明末崇祯年间,由于小冰河时期天灾和明清战争影响,中央财政连年入不敷出。为改善财政状况,朝廷拿出了一系列开源节流的改革措施,裁撤驿站就是其中之一。
驿站,本是大陆交通线上的临时休息点,专供传递军情者和过往公职人员食宿休息。然而,明末驿站管理混乱、靡费深重,已到了不得不改的地步。其弊端主要有:各级大搞迎来送往,官员出行车马随从动辄数十上百,食宿接待超规格、超标准,让财政不堪重负;许多官员“公器私用”,滥发驿站文书执照,使原本保障公务活动的驿站变成亲戚朋友私人旅游的接待点。著名旅行家徐霞客就是靠着驿站的免费食宿,才能游遍大明,写出《徐霞客游记》。
朝廷决意裁撤驿站,本意是裁减多余的机构和冗员,将节省下来的百万两白银用于军费和维稳支出,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具有相当强的合理性。不仅如此,驿站改革还有现成经验可供借鉴:名臣海瑞曾提出了改革驿站的建议,万历年间的首辅张居正曾主导推进过驿站改革。
可谁也没有想到,这次驿站改革导致大批驿卒失业下岗,而朝廷也没有计划为这些“小人物”的再就业提供保障。结果,许多驿卒衣食无着,被迫走上了造反的道路。明末左都御史唐世济就曾将驿卒与乱民、难氓、饥黎并列为“流寇”的四大源头。李自成,这个当时寂寂无闻的小人物,即是被裁撤的一个小驿卒。
财政困难--裁撤驿站--驿卒下岗--李自成起义--明朝灭亡。这一系列事件的发生,带有一定偶然性,确属小概率事件。不过,改革本身总是充满了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一旦某个关键因素没有考虑到,或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都可能如蝴蝶效应般引发连锁反应。因此,历史上绝大部分改革,都发生在国势倾頽的关键节点,有的甚至是拿死马当活马医的拼死一搏。
在嘉庆皇帝心中,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堪称一把“大杀器”。
尽管大清帝国“纲纪弛废、臣僚冗劣、人心不附、兵力已衰”,但不到无路可走的时候,他都不愿意贸然启动改革,生恐一刀下去,病没治好,帝国先呜呼哀哉了。当然,他还有更为现实的担忧:整肃吏治都搞得虎头蛇尾、半途而废,强度更大、波及面更广、利益调整更尖锐的改革能够推行得了吗?
网友评论